• 62阅读
  • 0回复

润滑油大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7
第2版(经济)
专栏:

润滑油大王
丁宝成
“轰隆隆……”夜空中传来一阵阵轰响,把何大川从睡梦中惊醒。“啊,暴风雨。”她翻身下床,睡眼惺忪地来到窗前,借着雷电那惨白的光亮朝楼下走去,地面上水流滚滚,一片汪洋。
她在关心自己的实验室。
她,大连重型机器厂的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国机械行业第一套废油再生处理工艺的主要设计者,也是上百次失败试验的经历者。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这项创造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报纸宣传、电台广播,唯独没有提她何大川一个字,仿佛她是与此毫不相干的人。一天,有人对她说:“废油再生工艺是党领导大伙儿干的,任何人有成绩都应该记在党的账上。但是,总得有个代表人物啊,你出身不好,反正出不了名……”结果,一个与研制废油再生工艺毫不相干的人,居然当上了厂劳模,披红挂彩,好不风光。上台“讲用”的是他,稿子却是她写的。当各地学艺取经的人蜂拥而至的时候,那个“劳模”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还得她出面接待讲解。俱乐部开“讲用会”,抬头望见那个“劳模”正在台上神采飞扬地用她写的稿子讲用时,她只觉得全身的血液直往上窜,她把眼睛一闭忿忿地想:好吧,你讲旧的,我干新的。
为了解决全国工矿企业令人头痛的吊车漏油问题,几十米高的吊车,何大川一天不知要爬多少个来回。这本来是一个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属于她分管的技术难题,但她怎能忍心看着倒在油箱里的机油随着运行的吊车滴滴嗒嗒地漏光,污染工作环境;而全国各地那雪片般的来信,十有八九是向她求教如何解决吊车漏油问题的,期待着她回答。
她终于寻找出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用120号的厚机油代替吊车原来使用的40号稀油。同行们一听,都哈哈地笑了。他们说:“当今世界润滑技术潮流都是向稀的方向发展,你却向厚的方向倒退,这不明明是逆潮流而动吗?”
她重新在吊车上爬上爬下,反复试验,进一步论证,充分的科学依据使她确信无疑,她果敢地说:这个潮流我逆定了。
同行们认可了。如今,工厂里114台吊车全都用上了这种油,又引来无数取经人。
大连某厂从国外进口的18种特殊机床,需要72个牌号的特种油和润滑剂——液体的、固体的、气体的。特别是那台从日本进口的高速多工位冲床,直到临试车的时候,才发现日本方面根本没带试车用的冲裁油,一查合同,双方合同协议书上根本没写。当时,即便是打报告申请进口这种油,也会误了索赔期。该厂来求援的同志几乎是跑进来的,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说:何工,你快帮个忙吧。”
她去了。了解了机器性能,搜集了各种数据,谢绝了工厂为她准备的“盘子”,一口气赶回工厂,组织同志们星夜试制。第二天一大早,她带着配好的冲裁油匆匆赶到该厂。在场的一位日本专家板着脸,颇有权威之感。他接过油样瓶摇了摇,晃晃头说颜色深了,不能用。在场的人都愣了,把目光不约而同地射向她。她没说一句话,跨步向前冷静地将化验单掏出来,叫身旁陪同的一位工程师递上。那专家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才半信半疑地同意试车。
机床在嗡嗡地响着,冲裁油无声地流淌着,那位日本专家围着这台大冲床转了转,左看看,右听听,脸上渐渐浮出了笑容,连连说:中国的油,我大大地放心了。
在她的记忆中,这是为第5个国家进口设备配制特种油。至于牌号,大概有几百种了。现在找她配制国外进口设备用油的单位仍有成十成百,不是忘进口了,就是进口油用光了;不是十万火急,就是停机等待,损失成千上万……啊,润滑油,您的土地也长着鲜花绿叶,也有荒草沙滩,等待开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