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卖书人面临多重竞争——图书发行改革综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卖书人面临多重竞争
——图书发行改革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周庆
“党政工青妇,大家都卖书。”机关团体积极参与图书发行,依靠文件指令、专业联系等等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在本部门、本系统推销有关书籍,是对新华书店发行工作的一大冲击。连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课本教材继续由新华书店包销的规定,也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遍及城乡的个体书摊,绝大多数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有的用破纸片写出耸人听闻的广告招徕顾客,有的把政府查禁的书刊藏在案下偷偷出售,更多的则是依靠自己信息快、进货少而灵活的优势,抢在当地书店到货前售书,使基层新华书店叫苦不迭。
威胁较大的是出版社自办发行、自办书店,畅销书出版后自己先发往书店书摊,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卖书人的利润,争夺大、中城市图书市场,而把销售利润少、甚至要赔钱的书,把读者少、销售困难的农村市场,留给新华书店。
竞争不光来自外部环境。
全国解放初期,新华书店同粮油公司、花纱布公司等是随军进城的少数几个国有企业之一,兼管图书的出版、发行、销售。如今,出版界已自成体系,省市级书店对销货店既管发行又兼行政管理的职能,也已开始改为企业间的经济伙伴关系。这样,基层销货店就希望减少发行环节,多拿折扣。再加上现在批量购书的单位、个人,常常提出要回扣,使销货店不得不在进货渠道上加以选择,有时便把进书的热情转向出版社和个体批发商。
在中国,一个活跃的、多变的、有多种发行渠道的新型图书市场,正在形成。与此同时,追求发行利润已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它反过来挟裹着在困境中挣扎的出版社,卷入快速出版热门书、畅销书的行列,这就使图书市场呈现某种失控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经验丰富、资金雄厚、设备好、人力强、信誉佳的图书发行主渠道——新华书店,因为仍被旧的体制、观念所束缚,缺乏市场手段来发挥自己的优势,缺乏能力引导出版、销售、阅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图书市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种局面,呼唤着有新思维、新眼光的发行家。
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和科技发行所经理王鼎吉、徐家祥告诉记者,在目前局面下,编、印、发三个环节要齐心协力,多出、多印、多发好书。发行虽是最后一个环节,但也要帮写书人、出版社选好题目,确定对路的图书。否则,内容不健康的图书就会按下葫芦起来瓢,轮番冲击图书市场。其次,有了好的选题,出版社还要适当让利给基层销货店,鼓励书店多卖书,书卖得多,出版社最终也会有大的盈利。一个好的出版家,应该有这个眼光。目前,和他们有业务关系的出版社,有的所有图书都让利,有的若干品种让利,有的分地区、按订数、分档次让利。当然,新华书店发行部门的措施也要跟上,为提高出版社、销货店和发货店合作的积极性,他们向有关的出版社承包发行指标,保证他们出书不亏;和10个大、中城市的书店组成联合集团发行图书;在企业内部改革管理方式,加快包装、发货速度和质量。在图书征订方面,创造了一些新的方法:把某一类图书(如体育图书)集中征订;印制彩色图书目录;发出带有彩色封面、内容介绍的订单等等。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有的书一种即可发行几十万、上百万册。和这两个发行所保持业务关系的出版社,目前达180多家。
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内蒙古新华书店,从1985年开始,从区内外一些有生气的出版社直接进书,开展异地发行业务,创造了样本订书的好方法。1987年,又参与组织了8个少数民族和边远省区图书发行协作会。今年8月上旬,他们又邀请全国图书发行界100多位代表,举行了草原图书业务研讨会,探讨如何加快发行改革、加强横向联系、建立新的发行网络。会上,他们率先提出两项改革方案,一是凡该店征订发行的图书,不分省、市、县店,一律允许按发货码洋的3%予以退货;二是一般性图书、学术专著,分别按订数浮动折扣以让利。这两项改革措施实施后,每年每一项都要让利90万元左右。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冬冠指出,内蒙古新华书店通过增强自身发行能力为出版社解忧,我社出版的好几本书由他们发行,发行量比事先设想的都多。改革发行是为了搞活发行。搞活发行,应首先搞活发行能力最强的新华书店。目前集体、个体书商、书摊活了,主渠道却不活,经由新华书店征订的图书,订数往往较少,这个问题应尽快解决。
新闻出版署发行管理局副局长调查研究了上述情况后对记者说,出版发行改革需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编、印、发诸环节的改革要配套进行,在社与店之间、店与店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做好衔接工作。这些工作,光靠一些原则性意见还不够,应有可以具体执行的条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