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妹妹也去“走西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8
第2版(经济)
专栏:

妹妹也去“走西口”
新华社记者 张银曙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
在河北省康保县,送哥哥出家门的妹妹如今也去“走西口”了。
16岁的张佩芬初中刚毕业就独闯北京城,当了一年的家庭服务员。做饭、洗衣、带小孩之余,她还跟着小孩的奶奶学会了中、英文打字。今年9月份学校一开学,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打字员了。她说,我来北京是为了开眼界,学本事,挣钱不是主要的。
谢志兰在中国农科院一位老教授家当家庭服务员,在教授家作客的一位美国记者问她:“谢小姐,听说你的服务很好,是否希望增加工资?”她摇摇头说:“我只希望教授夫妇能给我们老家一点帮助。”老教授感动了。一个月后,他带上燕麦、西瓜、蔬菜等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新品种,踏上了那块富饶而又贫穷的土地。
在北京市海淀区,有2000多名家庭服务员来自地处高原坝上的康保县;在康保县城郊,有近百个村子的女青年几乎全都来北京见过世面。她们穿上了时髦的衣裳,村里穿裙子的人渐渐多了;她们在城里学会了炒菜,使长期吃“一锅煮”的老人也尝到了小炒的滋味。她们带着“工资”回家,还带回了挣钱的本事。
于连惠在北京当家庭服务员时,学会了裁剪和缝纫技术,回家就和妹妹办起了家庭缝纫社,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两年来,这些在外地的家庭服务员为康保县引进了100多项技术,提供新的生产项目350多项,增创效益150多万元。“走西口”的妹妹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出了大力。
如今,哥哥、妹妹“走西口”不再是逃荒要饭谋生计;“走西口”变成了致富曲。近两年,康保县每年都有3万多人“走西口”,去年挣回了12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挣回了760多万元,46个贫困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县里更是把“走西口”当作发展全县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在全县360个村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鼓励并组织闲散劳力外出“走西口”:学技术,找资金,引人才。过去,县里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苦叹“有米无巧妇”。现在,“走西口”使“蛮汉”变成“巧妇”,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乡镇企业现在已有4790家,一年多时间里增加了3200多家。“走西口”回来的哥哥、妹妹一批一批地走进了乡镇企业,成了那里的骨干和熟练工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