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依靠科技技术 综合治理开发 禹城由“老灾窝”变成“金银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30
第2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技技术 综合治理开发
禹城由“老灾窝”变成“金银窝”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张传宣、尹建华、孙参报道:千百年形成的低产贫困的“老灾窝”如今变为粮棉双丰收的“金银窝”。这是山东禹城县坚持科技先行、综合治理的硕果。
禹城,这个传说大禹曾指挥治水的地方,自古旱、涝、沙、碱四害肆虐,“旱年赤地一片,涝年遍地行船,田间难见一棵树,到处取土熬硝盐”。而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渠成网、地成方、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粮棉高产稳产的崭新画面。
记者在这里看了治理“四害”的一个个新老样板田,倍感振奋。1966年创建的南北庄13.9万亩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如今林木覆盖率由3%增长到18%,粮棉平均每亩分别增长6倍和11倍,农民收入增长14倍,该地过去每年吃救济粮200万公斤,现在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0万公斤、商品棉300多万公斤。被称为全县“锅底”的辛店洼,是5600多亩封闭型渍涝大洼,当地群众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挖鱼池堆台田。台下鱼跃荷香,台面上果树、棉花、玉米、花生翠绿茁壮。黄河决口形成的沙河洼1.64万亩,过去风起沙扬,荒漠一片。去年营造纵横如织的防风固沙林带,建成500亩果园,1500亩农田,西瓜、花生、大豆长势喜人,当年纯收入27.5万元,是国家投资的2倍。
近几年,先后有50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200多名专家教授在这里长期蹲点“攻关”,推出一批“短平快”农业开发实用技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