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关于妇女参政问题的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关于妇女参政问题的对话
张小媛 赵玲华
在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我们就妇女参政方面的情况采访了全国妇联组织部的一位负责人。
问: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状况是:往上看,政治局没有女委员;往下看,妇女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下降,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是:妇女参政正处于低谷时期,你以为如何?
答:从数字上看,女领导干部所占比例较过去是有下降。全国妇女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总数的43.6%,目前有800多万女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1/3,而在省、地、县领导班子中的比例仅占5%左右,基层更低,甚至有不少没有一个女领导干部的“空白县”“空白乡”。但是,妇女参政水平,不能单纯看女领导的人数和所占比例,要看妇女参与社会和国家政务管理的程度。这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广大妇女的参政意识,二是妇联组织作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妇女中的优秀人才参加党政企各级领导班子、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妇女参政的水平,从总体看来是向前发展了。她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对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行使选举权,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陆续协同政府制定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地方法规,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问题。
问:可否这样看:即使妇女参与领导班子比例下降,也不见得是妇女参政水平下降了?
答:是的。但也应该看到,妇女参政比例毕竟是衡量妇女参政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现阶段妇女参政比例太低,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适应。应该采用保证比例的措施来调节这种不平衡。
问:党和国家几十年来在选举比例上,一直对女干部采取保护措施,我们听到不少意见认为这样做弊大于利:设比例违背选举人的意志,一部分靠硬性比例跻身于政界的女领导干部由于不称职而在班子中当点缀、做配角,使妇女参政变成了有名无实,反而损害女干部的形象,对这类意见,你们怎么看呢?
答: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应忽略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国情: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有相当市场的社会环境下,妇女与男子的竞争起点不同,竞争条件不均等,让肩负着社会生产、人类自然再生产双重重担的妇女同男子在同一参政机遇面前竞争,无异于是让“残疾人”“负重者”与轻装前进的健康人竞争,这不够公平。我们不是说在现阶段妇女领导干部数量要和男干部持平,无论是单纯要求无条件地保证妇女参政的人数比例,还是一味地对妇女参加各级领导班子实施优胜劣汰的办法,都过于绝对。在实行差额选举的同时,辅之以界别选举,实际是在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同时,保证各个社会利益集团都有一定的参政比例,这比较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动员和教育广大妇女树立竞争意识、破除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自弱、自安心理,奋力拚搏,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积极筹储参政力量。
问:为提高妇女参政水平,妇联要做哪些工作?
答:从组织工作的角度看,需要艰苦努力,比如培训工作,这个量很大。我们主张给女干部吃点偏饭,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方式,有计划地培训女干部。如挂职下放、到学校深造等,至少在培养女干部时保证比例,使高层次的女干部选拔有雄厚的基础。
问:除了妇女自身的问题,你们认为还面临哪些艰苦的工作?
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为妇女参政创造了宽松适宜的大气候,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妇女参政发展的因素:一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传统观念对全民族影响深重,这是妇女参政的一个大绊脚石。社会上对妇女歧视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招工、招生、分配、提升等方面尤为突出。1987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女生占总数的34.6%,可分配中被用人单位退回的占53.5%,下面有人公开说:“宁要十个武大郎,不要一个穆桂英”。二是妇女肩负着人类自然再生产和家务劳动的重担,每年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约合420亿人民币,这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和应有的补偿。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对妇女人才、对妇女的参政、议政予以理解、关心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