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研究初级阶段理论贵在创新——读于光远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1
第5版(理论)
专栏:

研究初级阶段理论贵在创新
——读于光远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董辅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我国理论工作者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迄今已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最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于光远同志的新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书,就是一本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也涉及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著。
这本书虽然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为研究对象,但内容广博,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由于作者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活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素养,本书的许多论述具有开创性,富有独到的见解,能给读者以许多启迪。本书篇幅巨大(33万字左右),不可能在这篇短短的读后感中,将其精辟的观点向读者作详细介绍。这里,我只能简单地谈几点读后所获得的深刻印象。这些印象,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些特点。
●首要问题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过去的某些译法和误解,应重新探讨。
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后得出的结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必定要求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这些基本原理不应怀疑,不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范围之内。
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一些译法和误解。例如,作者认为,把“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更高的阶段”译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使人们长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两个阶段。他的看法,“高级阶段”应译为“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个更高的阶段以后还会有若干比这更高的阶段,而在每个大的阶段中都会有若干小的阶段。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就有一个初级阶段,而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作者划分为至少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改革阶段和新体制相对稳定阶段)。我们过去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就同对共产主义的阶段划分的认识错误有关。“高级阶段”的译法既会使人们误解为其后不会有更高的阶段,也会使人们认为“高级阶段”以前只有一个阶段即“低级阶段”,我国已经处于这个“低级阶段”并且向着“高级阶段”过渡。“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才纠正了这种错误。
又如,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不能将“社会所有”译为“公有”,从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它要以某些社会主义所有制作为自己的形式,社会所有不等同于公共所有。不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所有制的成分。把“公共所有”与“社会所有”都译成“公有”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产生许多误解。例如,把社会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诸形式中的一种。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以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观念和论断作出重新的判断,这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异常重要的。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对建国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出正确的估量。本书提出的许多新论点,都是作者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后形成的。例如,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进行再认识后,作者将列宁的著名公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按劳分配”改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商品关系)”。这括号中并为一项的二点则是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特有的。
●对自发性要具体分析,不应不加区别地排斥自发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应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一多对应或多一对应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必定会遇到一系列哲学问题,要求从哲学的高度作出透晰的解答。由于作者既是经济学家又是哲学家,这本著作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对经济问题的论述往往富有哲理性。不仅使人们读后视野开阔,思想深化,并且常能引导人们去进一步思考。作者在论述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自发性问题。众所周知,在以往的一些哲学和经济学著作中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自发性,都把自发性看成是有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与此不同,作者指出,计划调节是自觉的,市场调节则有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调节作用本身是国家领导和管理的派生物,即国家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的市场调节不是自发的东西。另一种情况是市场调节作用或多或少是自发的。这种自发的调节作用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一致就起着积极作用,否则起着消极作用。社会管理中心的领导管理,应该是支持积极的自发作用,限制消极的自发作用,领导与管理应该以群众自发的积极行动为基础,要善于提高,善于引导。因此,不能一味地不加区别地排斥自发性。
作者在论述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对应关系时,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一一对应和一多或多一对应问题。作者认为,把它们之间的对应看作是一一对应是一种机械论。二者的对应是一多对应即一种生产力可以有多种生产关系与其相对应;多一对应,即多种生产力可以与一种生产关系相对应。作者对此作了具体分析。认识到二者在对应中的复杂性和弹性,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形式单调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去对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极其复杂的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状况,极有可能是极其复杂的生产力与多种多样的社会生产关系相对应,其中既有社会主义的也有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二者中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作者的这种论证,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问题,从哲学上提供了立论的依据。
●要区分现存的东西和现实(必然)的东西,从对现存东西的研究中去揭示现实的东西。
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研究中之所以发生重大失误,往往是由于不是从现存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某种预定的条条框框、概念结论出发,方法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作者注意从哲学高度上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给予了特殊的重视。本书有专门一章谈方法论问题。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我们要在研究中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工具。作者谙练地运用哲学工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今天仍然应该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为世界阐发新原理。我们要坚持从现存的实际出发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避免用未经这种研究而预先设置的框框、模式、标准等来束缚对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作者提出,在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时,“要对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和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要在批判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点不相适应的体制中发现新体制”。而“批判”则是指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而非简单地否定,同时要靠我们自己的创造来分析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并概括出新的概念、新的提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党的创造性研究的成果。从这种认识出发,作者对现存和现实这两个概念作了独特的研究。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既要研究现存的东西,又要研究现实的东西,要从对现存的东西的研究中去揭示现实的东西”。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现存的东西,他们只能研究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当然也就不可能讲得很具体。我们则有可能而且应该对现存事物进行分析,看它的存在是否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现实性。为此我们就要在理论上继续作批判工作,区别现存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这样的分析,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力状况是制约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进的最主要因素,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标准”是统一的。
以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累犯“左”的错误,在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的一元主义,把阶级斗争作为一切工作的纲。在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能透彻理解,往往把“社会主义标准”或其他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平列起来,甚至凌驾于生产力标准之上。关于生产力的一元主义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作者指出:“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制约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进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处在‘初级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如果说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任务就更具有紧迫性。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并且在本书的各个部分都贯穿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原则。针对有人怀疑只讲“生产力标准”不讲“社会主义标准”是否妥当的糊涂观念,作者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我们的改革又必须与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
●确切的概念是正确判断事物的规定性,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要排除含糊的、不确切的、笼统的概念,提出科学的新概念。
过去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常常抓住一些概念想当然地加以发挥,如从“资产阶级权利”引申出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中需要切实避免的。作者在分析中十分注意概念的确切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细化了,深化了,排除了含糊的、不确切的、笼统的概念所带来的理论上的混乱。例如,针对以往人们认为企业中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企业的经营大权就应由国家掌握的错误看法,作者对所有和经营、所有和占有的区别作了详细的论述。对于占有,作者又区分为使用中的占有和非使用中的占有,经营中的占有和所有中的占有,经营则又区分为一般的经营和以“财产”为对象的经营;同时指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各自又都是可以分割的。经过这样的细致的分析,区别不同的概念,作者就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作了展开,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又如,对于国家所有制,作者经过分析,提出有直接的国家所有制与间接的国家所有制之分,而直接的国家所有制则又有完全的国家所有制与不完全的国家所有制之分。基于这种分析,作者提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中,完全的直接的国家所有制将转向不完全的直接的国家所有制,而直接的国家所有制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将逐步向间接的国家所有制转化。再如,关于我国历史上和当前现实中的分配,作者分别分析了如下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劳动能力分配,按劳动岗位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平均主义分配等。从这种分析中作者进而指出了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和变化趋势。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企业经营权的不同,存在着虚假企业、不完全的企业和完全的企业之分。随着前者向后二者的转化以及完全的企业的发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范围有更多地向企业内部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作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具有社会主义中一般特点的改革,当前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各国共同面临的改革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改革。这就是改革中的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作者按照这三个不同层次对经济体制改革所作的分析,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显然是有益的。
●复合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它意味着某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归一个主体所有,而是归若干主体所有。
本书对一些令人们困惑莫解或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区别问题。作者认为前者是指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后者虽不一定是非社会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并存,但作为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则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其中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问题。作者指出,在一国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是存在差异的,但差异的性质不同,有属于同一技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也有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特征。作者的这种独到的分析,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问题。在论述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时,作者对是否存在社会主义企业所有制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社会主义企业所有制正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之中和之旁萌芽、生长、蓬勃发展。作者还提出了复合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概念。它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不同的基本形式复合而成的,它意味着某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归一个主体所有,而是归若干主体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它很可能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作者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一个特点,但他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阶段中,社会经济结构也不是完全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会有一些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问题以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人们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很不相同的理解。有人强调它是计划经济,有人强调它是商品经济。有人认为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有人则认为二者是不同的。作者认为,可以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看成同义语。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计划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有计划发展的主体。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有四个交织的过程,即:(1)从自然经济和非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化,(2)从调拨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化,(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4)与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存发展。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如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较早,关于私营经济问题的论述不够充分(书中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国家资本主义来论述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论述也嫌简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