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余技成家——叶圣陶先生艺文点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1
第8版(副刊)
专栏:

余技成家
——叶圣陶先生艺文点滴
刘叶秋
叶圣陶先生,文苑胜流,教育耆宿,其成就与贡献,无庸赘述。即论余技,亦足名家,叶老与俞平伯先生友善,常有手札往还,诗词唱和。七十年代初,我时往永安南里俞先生家请教,得见叶老辞翰,敬慕不已。1974年夏,以扇面乞俞先生代求叶老墨宝。叶老重俞先生之请,不久即挥洒见赐,词曰:
庐山雾景难描,影机画笔都无济。晴峦叠翠,倏萦一缕,缟裾轻曳,顿失前峰,旋迷旁壑,混茫而已。又批封却障,忽开半面,分明见青螺髻。
楼外丛杉挺峙,似迷藏与人游戏。近株已隐,远株尤显,霎时更替。变复多端,无分远近。影形
俱翳。但排窗雾入,沾衣
润席,够清凉意。
水龙吟
十余年前旧作,书请
叶秋先生两正 1974年夏
叶圣陶
楷书圆润,一笔不苟,而且写的是自己的词,合成双璧,尤可宝贵!叶老虽不以书名,学者之字,自饶雅韵。词咏庐山雾景,描绘入微,比喻逼肖;於难状之物,形容若此,使读者如见画图,更非俗手所及。惜其诗词诸作,未闻印行问世,而其早年篆刻精妙,则知者更少。1975年初,我曾在友人处,见“十二印斋”长方白文印拓一纸,刀笔挺秀,饶书卷气,闻出叶老之手,且深为吴湖帆所赏。嗣又见所治数印,无一不工,不禁惊诧贤者之无所不能。乃作一函,附拓自刻之印十余方,托俞先生转致叶老,请其评量优劣,指点瑕疵。没隔几天,叶老即复函云:
叶秋先生赐鉴:前数日平翁转来 手书并印蜕若干枚,展诵之际,先则惶悚,继则感愧,所以惶悚者,惠书之措辞与款式为我所决不敢当。而虚心垂询镌刻之善否,一若我於此道略有所知者,览而自省,能不感且愧乎。刻图章为青年时期胡为,近日追忆,盖当1917年,此后鲜复执刀。从未入门,罔知派别家数,何能谬为品评乎。然亦喜观他人所用印章,见佳者说不出所以然,但谓此颇舒服。舒服云者,见佳画字时亦常用之。足见赏鉴之浅薄,语言之贫乏矣。今观尊雕诸章,皆觉颇为舒服,能答对者仅此耳。诸蜕已贴之於册,便随时观玩。夫於不足方寸之平面,刻划雕凿,或白或朱,无非去所不需而留其所需,而几微之差,工拙斯判。其为上艺而邀台从之爱好,倘以此欤?
专此敬答,顺请
大安
叶圣陶4月7日
叶老回信之快,出我意外,而且写信仍然是一笔不苟的楷书,其诚挚谦虚,处事郑重的精神,俱见于一函,更使我感动。叶老自云“刻图章为青年时期胡为”,于1917年之后“鲜复执刀”,可见当年叶老不过二十岁左右,从事篆刻的时间不长,但造诣之高,实不逊于老手。我于1978年,在俞先生家,又见到叶老一本印谱,收印数十方,俱系叶老为王伯祥先生所刻,由其哲嗣王湜华同志拓赠俞先生者。大印小印,朱文白文,各体均备,无美不臻,盖由天资超逸,非尽为功力所致也。叶老所云“夫于不足方寸之平面。刻划雕凿,或白或朱,无非去所不需而留其所需,而几微之差,工拙斯判”数语之精当,不仅限于篆刻,推之于作画撰文之经营布置,剪裁去取无所不宜。“几微之差,工拙斯判”,又说明工拙之分,看似细微,却反映出学问修养的差异,非可强同,亦属精解。此函对我颇有启发,故特公诸同好,使知前辈专家,于治学之余,兼工艺事,而学艺之间,多可旁通。并希望叶老的印谱,能够出版,以供广大读者观摩鉴赏,为艺林增添佳话也。
(附图片)
唯庚寅吾以降
铜川王家
伯祥手校
闲愁付酒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