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三令五申”与“屡禁不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1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三令五申”与“屡禁不止”
“三令五申”与“屡禁不止”如同孪生姐妹,常结伴出现在报刊上,而且越来越稠糊。
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作为词语来讲,“三令五申”与“屡禁不止”是一对关联词语,都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三令五申”就没有“屡禁不止”,反之,如果没有“屡禁不止”,也就用不着“三令五申”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按说,“三令五申”是专治“屡禁不止”的,其结果如何呢?有时候“三令五申”之后,“屡禁不止”依然故我。不客气地讲,有的“屡禁不止”倒真治住了“三令五申”。
这究竟是怪谁呢?是怪“屡禁不止”的顽固,还是怪“三令五申”的无力?依我看来,有些顽固的“屡禁不止”之所以存在,确实是因为“三令五申”。人们看到,有的“三令五申”如同银样镴枪,遇热则化,遇坚则折;有的“三令五申”只是虚晃一枪,有唬人之意,无当真之心。
比如禁止大吃大喝的“令”,喊了不知多少年了,问题并没有解决,有的地方反而越发日盛起来。年年说对违令者严肃查处,但迄今为止,人们真还没听说纯粹因吃喝受到处分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临沭县的那次借对话大吃大喝了,新华社记者写了报道,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都报道了。查处的消息至今没有下文。
还有“不准代扣农民粮款”,这个“令”年年发两次,少说也有五年了。结果呢?说的照说,扣的照扣,发令者,执令者和违令者之间,如同井水与河水——谁也不犯谁。那种不查不处、有查无处的“三令五申”和放羊的孩子说“狼来了”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向来以说话算数闻名于世,何况“令”呢?我认为,一个“令”究竟能不能产生作用,关键不在于重申多少遍,而在于执令严不严。对于那些一“令”就应该止的事,千万不要“三令五申”,令出法随,执令如山,才是整治“屡禁不止”的良方妙药。 侯凤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