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重视人才预测 避免盲目招考——上海高考热点趋“外”现象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重视人才预测 避免盲目招考
——上海高考热点趋“外”现象透视
新华社记者 叶世涛 刘军
今年,上海高考有三个显著的动向:报考文科的学生比例显著上升;“外”字头、“商”字头专业成为选择的热点;名牌大学基础学科的考生比例明显下降
大学录取新生如今已经走进了各所高校的大门,回过头来看看专业报考的一张张志愿表,便会发现热点有“外”向型趋势。上海外贸学院成了“众矢之的”,外贸金融专业计划招收5名,但经过筛选超过录取分数线的超出3倍。近几年处在热点的旅游专科学校,今年旺季更旺,超过录取分数线的达99名,而学校只能招收27名。相反,前些年考生不易入门的理工专业,却门庭冷落。
招生干部告诉记者,一些名牌大学历年是考生追求的目标,录取分数均高于本科控制分数线,可今年在本科控制线以上的第一志愿人数不足,不得不从第二志愿考生中调剂录取。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更是问津者寥寥。尤其是文史类专业,填报第一志愿的人数在录取线上的缺额占1/3。素负盛名的全国8所重点大学有些理工科类专业,今年也“行情”看跌。文科考生多集中于外语、海关、财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中文、历史、哲学、政治等专业则冷冷清清。华东化工学院马列主义专业计划招生9名,填报第一志愿的仅有1人。
记者到南洋模范中学追踪采访。这所上海市的重点中学,以数理化水平高著称。今年应届毕业生263人,有66人报考文科。副校长张茂昌说:“报考文科人数之多,在我校是空前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上出国旋风的影响。有一名数学尖子,曾在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中获奖,也跟潮流去考国际金融专业。”
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今年大出风头。院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反映,去年来咨询的日均不到1000人次,大多为普通中学学生;今年问津者日均高达4000多人,且多数来自市重点中学。
考生志愿热点的转移,是价值观、职业观走向多元化的反映。近年来社会上兴起“出国热”、“经商热”,对考生、家长和中学教师也不无影响。有一位学生家长,一年前就坚决要求校方把儿子从理科班调到普通班。她说:“我希望儿子花点精力学外语,将来出国或到中外合资企业工作。”据记者了解,相当部分要求进外语、外贸专业的青年学生,实际上把大学作为跳板,目的是为日后出国、经商作准备。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说,“今年学生填报志愿有一个趋向:有些人不计较名牌大学、文凭学历,而是看专业、重出路。大学毕业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后,引起了中学生的心理震荡。毕业后的分配去向自然成为他们选择志愿的依据。”
报考热点趋“外”,有些问题值得探索:
其一,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有些专业对于从学科上、学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考虑较多,而着眼于提高目前产业水平却甚少;有些专业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不强;有些专业盲目布点,缺乏特色,使毕业生供过于求。例如机械专业,学设计的多,懂工艺的少,搞工具模具的更少,而现在企业最需要的却是工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其二,从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在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的同时,如何继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有些专业包括名牌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哲学、中文等基础学科,从长远看关系国家精神文明、科学腾飞、后继有人的大局,有必要引导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不能只顾眼前、急功近利,更不能放任自流。中学阶段应该对青年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其三,毕业生分配工作同招生录取规划如何有机地结合,进行配套改革?这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上海市高教局今年派出负责毕业分配工作的干部参与新生录取,对沟通招生和分配之间的信息,协调各高校长线与短线专业、男女生比例、市区与郊县招生人数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认为,高等学校招生、分配两者之间的关系,好比“进口”、“出口”公司,招生计划应该建立在人才预测的科学基础上,防止考生选择志愿“一窝蜂”或“赶浪头”。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