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卖书人预测图书市场——图书发行改革综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卖书人预测图书市场
——图书发行改革综述之三
周庆 东亮
翻译介绍国外现代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特别是人生哲学的书,继续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然而,对于当今社会占绝对多数的繁忙的体力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有多少余暇去思索存在与虚无这类费神的问题,只希望在茶余饭后能读上一段令人轻松的消遣小说,能多了解到一些奇闻轶事,为明天与同事见面多点谈趣。鉴于此,通俗小说仍将有相当的市场。
以上是记者从北京图书市场和内蒙古草原图书发行研讨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让卖书人感到欣慰。
目前,色情书刊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武侠小说有取而代之的态势。这种情况,年初有的出版家和发行家已经有所估计。
他们还估计,社科书热在今年下半年不会再增温,热点多样化会日趋明显,周期变短,显著性淡化。1989年的图书市场也会是这种情况的延续。
据全国市、县一批新华书店的经理反映,1987年下半年、1988年上半年,出版方面政策松动,使图书品种、特别是热门书数量激增,不少书店潜伏着资金占用过量、仓储能力超负荷的危机,这有可能使图书流通受阻。目前,有的书店已开始减少订货,此一趋势如不遏制,也可能引发1989年订货萎缩。
科技学术专著仍然出书难,几乎本本赔钱。
这一态势又使卖书人心头掠过一阵阴影。
一些有30、40年发行经验的省店业务科长在交流情况时谈到,建国以来,整个图书市场的起伏已形成一定的周期。1956年曾出现第一个高峰,销售总额达3亿多元,第二年转入低谷,销售额为2.8亿元。这种由高到低的波谷,在1960年到1961年、1966年到1967年、1975年到1976年、1985年到1986年,分别又出现过4次。从外部原因看,它和政治运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从内部看,也和新华书店的经营有关。一旦社会需求扩大,就刺激书店进货,其中有的品种不对路,有的超出购买力,出现滞销和压库,只好消肿减少订货。这时,连一些有销路的书也不敢购进,最后导致货源不足。这种不良循环,明显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此外,新华书店也面临着增加职工工资奖金、修建宿舍等非生产性投资的压力,使企业自有资金长期得不到补充,在金融紧缩、物价调整的冲击下,也会促成订货萎缩。由此可见,卖书人对图书市场的兴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前两年读者和出版界在呼吁“买书难”、“出书难”时,曾对新华书店扎小辫的姑娘分管进货表示不信任,说她们常常造成好书进不来、不对路图书积压的局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说明提高新华书店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但同时,在进货体制依旧、进货人员只能凭一二百字的说明判断一本书的价值时,这种责难也有苛求于人的地方。同样一本书,湖南、河南、安徽、福建、浙江都出版,征订时的译名分别是《女强人》、《谋略大师》、《滴血钻石》、《赛场老手》、《竞技场上的女人》,这种情况,纵使一位专家怕也要眼光缭乱,更何况它们是混在无数的书名目录之中的。1987年,全国共出版近6万种新书,1988年上半年,全国各出版社征订的图书也有2.5万种,谁个优、谁个劣,不见其书,确实难以判断。所以,客观地讲,要避免图书积压阻滞流通,在征订、发行诸环节要同步改革,写书、出书、卖书人要共同努力。否则,一旦出现危机,各环节就会发生共振,有的环节甚至会有迭加。
不少发行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几年的实践后指出,图书发行和出版相比,改革起步早、步伐较大,对图书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仍有三大弱点:资金有限,自我发展能力差;利润大大低于其它商品,卖书积极性不高;知识分子对书价的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这是近期内发行改革面临的关键课题。用长远的观点看,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自不同于家电产品之类,它会有永久的魅力。读者在困难时,只买急用的书,生活条件改善了,就会把购书范围扩大到自我提高和消遣娱乐上来,最后,还会发展到私人藏书。所以,发行工作的前景是广阔的,只要坚持改革,必将为日后的大发展开辟出一条坦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