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4
第5版(理论)
专栏: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江地
萧一山先生(1902—1978年)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清史专家。原名桂森,号非宇,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艰苦的家庭生活和卑下的社会地位造就了他刻苦耐劳、自强拚搏的品格。在校期间他不仅是名列前茅的优秀生,而且还忧国忧民,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他后来回忆说:“民国三、四年间,上海有译日本稻叶君山氏之《清朝全史》者,颇风行一时。余方读中学,以国人不自著书,而假手外人,真吾国学术界之耻也!稍长,乃埋头致力,发奋著《清代通史》。”(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讲稿辩论集·序》)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情操成了他撰写《清代通史》的强大动力。
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萧一山考入山西大学预科,即研究清史。萧氏同班同学张克昌教授生前回忆说:“萧一山在山西大学读书时,已经把他的精力集中到清史的研究上,每日伏案疾书,勤苦不辍,此际他已写出了《清代通史》的部分初稿。繁重的研究工作,使他心力交疲,神形憔悴,常常胃口不开,吃不下饭去,只好在粗茶淡饭中多放一些辣椒以佐食。”
1920年,满怀理想与壮志的萧一山转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但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严酷现实,使其从政的愿望很快破灭了。终其一生,始终是以治学为重点,尤其是致力于清史研究。1922年,在著名明清史专家朱希祖与孟森的倡导下,北大建立了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组织力量对清代文献进行清理。这对久有志于清史研究的萧一山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接触了大量原始资料,诸如誊黄、敕谕、诰命、实录、会试、考卷、题本、库表等等;其内容涉及到有清一代的地丁、漕米、旗营、军饷、垦牧、河政、盐行、课税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资料。这些珍藏多年的史料,大大开扩了萧一山的视野,为《清代通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他曾十分感慨地说:“清代内阁档案自拨归国立北平大学整理后,余亦躬与斯役,披阅所及,取证滋多。此虽案牍之言,实难尽信,然较之官书,胜万万矣。”(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叙例)
浩瀚无边的史料是历史学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萧一山并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一头扎进史料堆,两耳不闻窗外事。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陈独秀都在北大执教,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讲演曾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萧一山便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萧一山不时往李大钊那里求学问道,虚怀请教。他的《清代通史》刚一脱稿,即登门求李大钊作序。李大钊在序言中称:“萧子一山,以绩学之余,著《清代通史》一书。书成,执以示愚。愚受而读之,知其书之性质为有清一代之中国国民史。置之史学系统中,当为普通史中之记叙的国民史。取材既极宏富,而于文明及政治诸象,统摄贯通以为叙述,且合于社会诸象悉相结附不能分离之史理。余故乐为之叙,冀著者之益精厥业,以此为重作各史之先声也。”(《清代通史》卷上,序,1923年北京中华书局初版本)
李大钊在序言中,希望萧氏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有清一代的历史写成中国国民的历史。萧一山在初版的
《清代通史》叙例中表示:“近世‘唯物史观’之学说兴起,谓经济之趋势,当求诸历史;历史之变迁,亦根据于经济;二者有相互之关系,而历史之因革,尤以经济为转枢。此盖社会主义之大旨,而以目前的实际的生计问题为中心者也。”直到四十年之后,他在台湾修订此书时,叙例中仍保留了这一提法,其实事求是精神真可谓难能可贵矣。
1923年《清代通史》上卷出版时,萧一山才是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大学尚未毕业。这件事曾经轰动了当时的史坛。梁启超称赞他“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读兹书,何其乙乙而抽,渊渊而入,若视庵摩罗于掌上,而嚼谏果于回甘也。”(《清代通史》卷上,梁启超序)
半个多世纪以来,此书一版再版,盛行不衰,成为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其魅力究竟在何处?我以为,该书的重要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鲜明的民族革命史观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生于晚清,成长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耳闻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列强的欺凌和历届政府的昏聩,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以后如火如荼展开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革命史观。他宣称:“我是主张民族革命史观的,尤其讲中国近代史,必须以他为骨干、为史心。因为它——民族革命——整个支配了中国近代社会,一切都是依它为枢纽而变动的。我们为什么革命?因为帝国主义者压迫我们,不得自由,不得平等,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上。抵抗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能不努力自救么?”(萧一山:《中国近代史概要·引论》)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者对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起义、清代中叶的天地会、白莲教举事、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革命、乃至后来的义和团及辛亥革命,均给予较高的评价。作者对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与凌侮,痛心疾首,认为列强“侵略之行动,毫无忌惮,如疯如狂。”(见该书卷下三册1021页),故认为义和团运动“本质上亦系救国运动”、“盖亦民族自决后爱国运动之横流者耳。”(见该书第四册第三十六章《庚子义和团事变》,第2155—2156页)作者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这些观点,应予以肯定的估价。
其二,史料丰富,排比得宜。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一部成功之作,必须尽量详尽的占有史料,才能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萧氏《清代通史》突出优点之一,是占有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分门别类,排比得宜,娓娓叙来,生动感人,使人毫无芜杂之感。诚如作者在原版叙例中所说,他撰写上、中卷时,就参考书籍六七百种之多。至于修订和完成全书时,参考之史料则更加完备,“如军机处及内阁大库档案之整理,‘夷务始末’及外交史料之印行,太平天国遗书文物之研究,各国秘档私藏之公开展览,凡足以证往谍传说之谬误者,皆一一加以删正。”作者60年代修订此书时,史料已较丰富,然而上中卷出版时在1923年和1925年,当时《清史稿》尚未完成,许多今天极易见到之史料,当时尚禁锢于深宫密室,有的著作如《清朝续文献通考》等书,尚在同步进行之中。作者正是在这种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多方搜求,或采自文献史籍,或访之遗老口碑,然后将搜集来的庞杂史料,认真筛选,排比校勘,终于使《清代通史》成为传世佳作。
其三,考证翔实,鉴别精审。
《清代通史》编撰还有一个突出优点是考证翔实,鉴别精审。这不仅与作者学识渊博有关,而且与他早期所处时代有关。清末民初之际,曾经盛行一时的乾嘉考据学风在社会上还有颇大影响,他们的口号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萧氏受了这种影响,故对于清代历史上一些聚讼纷纭的重大事件,如关于顺治出家五台山为僧,关于太后下嫁摄政王,关于雍正被判,关于乾隆生父是否海宁陈氏等问题,都在本书中作了考证与鉴别。书中有的考证长达数万字,短的也有数百字,对于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如关于天德王洪大全是否确有其人,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的论证,大多立论公允,旁征博引,头头是道。这些问题涉及面甚广,今天看来不能说是全都无懈可击,然而总的看来,大多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失为一家之言。
《清代通史》总的说来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但是,也还存在着缺点与不足。如作者对某些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抗清斗争,大多采取否定态度。如卷上第一册论述“云贵土司之叛乱”、“粤闽之戡乱”,称土司为蛮目、为土酋,对他们占有的地区称为“窃据”、“僭号”等,这些说法与清代史书无异,显得过于陈旧。
萧一山从十多岁即开始致力于清史研究,一直到他1978年到台湾参加“清史档案研究会”以心脏病突然发作而溘然长逝,一生中有六十多个寒暑都花费在这个事业上。他于1948年应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之邀在那里任教,后来又曾担任过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史学会监事等职务。大约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屏绝一切外务,闭户潜修,寝馈三年”(包遵彭:《读萧一山〈清代通史〉),终于完成了四百一十余万字的清代通史的修订工作。1962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是他数十年的心血结晶。此后他即定居台湾,亦曾往美国讲学。
数十年间,无论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台湾大学的讲坛上,萧一山先生无时无刻不思念大陆故乡的一草一木,以及他曾在那里攻读过的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和执教过的河南大学。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发表,曾使这位鬓发斑白的学者老泪纵横,彻夜难眠。此后,他与家人多次分享“家书抵万金”的欢悦,并将《清代通史》全套寄回国内,还作了回乡探亲的详细计划,甚至有志于再赴紫禁城披阅明清档案史料,并致力于加强海峡两岸及中美两国的学术交流。然而这些美好的计划尚未付诸实现,他却与世长辞。他的逝世无论对我国大陆,还是对台湾的学术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