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一个青年农民的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5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已十年征文

一个青年农民的梦
他早就想办个工厂,用现代化设备取代手工工具;天井院里作业的场所也换成青砖红瓦房车间;他成了厂长,几十个人围着他忙忙碌碌……就这样想着干着,10年前被当“典型”批判,今天才成为腰缠万贯的农民企业家。
河北 许金亭
1988年6月7日上午11时,首都机场上一架波音747班机腾空飞上蓝天。就在飞机凌空的一瞬间,坐在一等舱里的河北省清河县杨二庄村青年农民杨俊昌还在问自己:这不是做梦吧?
这不是梦。他是应日本大亚国际产业株式会社之邀,飞往东瀛,考察访问。
杨俊昌做过许多梦,可是在他心灵上打下深刻烙印的要数70年代初的那个“发财梦”。1973年,杨俊昌从部队复员回到连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家乡。不甘心贫困的他,那时就相信这样一个理儿:要想致富快,庄稼加买卖。回乡后不久他便购买了一套锛、凿、斧、锯,凭着过去学过的手艺搞起了木器加工业。忙里抽闲地搞,每月也能挣百十块哩。杨俊昌心里总是喜滋滋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晚,杨俊昌做了一个“美梦”:他办的木器加工业抖起来了,原来手工操作的锛、凿、斧、锯,被现代化的设备所取代;天井院里作业的场所,也换成了“起脊”式的青砖红瓦房车间;他成了厂长,几十个人围着他忙忙碌碌……
梦,既甜又美。谁知,当他还沉醉在梦乡里的时候,一场灾难临头了——他成了“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的典型,挨批判不说,还让他脖子上挂着锛、凿、斧、锯游街。从此,杨俊昌的木器加工业收了摊儿,他又回到了干一天活挣一包“红满天”香烟的贫困路上。
1978年岁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农村改革大潮,把从田地里分离出来的农民推向了新的生产领域。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难怪,一场春风哪能把禁锢人们思想的“左”的东西全部荡涤干净呢?这时的杨俊昌,想做买卖赚钱,但又怕日后挨整遭批判。但“富裕”二字终究是有诱惑力的,他左顾右盼一阵子,还是偷偷摸摸地踏上了“买卖路”。他借了几百元钱,不声不响地下了内蒙古,从那里背回了百十斤羊绒,不声不响地卖掉,赚了好几百块哩。头一趟见红,接着又跑了第二趟,第三趟……几年时间,居然赚了一大笔钱。
赚得钱,是个高兴的事儿,然而,杨俊昌心里却敲起了“小鼓”:往后上边还会不会割“资本主义尾巴”呢?晚上,他失眠了,在床上翻了大半宿的“烙饼”。刚刚睡着,一个恶梦又使他惊醒了:自己偷偷摸摸干买卖的事儿,被人发觉了,又被拉上了批判台……梦醒了,惊出一身冷汗,心里“突、突”地跳个不停。
恰巧,第二天村里通知他去县里开会,说是听传达中央文件。一听这个,杨俊昌心里“扑哒”成一团糟。他捏着一把汗赶到大礼堂,一听会议内容,他那颗七上八下的心放下了。县委书记传达了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后,还提出在全县要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同时宣布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放宽经济政策的二十四条规定》。最后还鼓励说,今天参加会的是新时期发展生产力的先进代表,要在商品生产中带个好头……杨俊昌吃了一颗“定心丸”,胆子也壮了。他想,中央让干,县里支持,还怕个啥!
打这以后,他心里的“小鼓”不敲了,办大企业的欲望又向心头撞击过来。他要把几年的积蓄拿出来办一个像样的工厂。杨俊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向乡政府申请了一片厂地,投资40万元,建起了40多间厂房,安装了五台梳绒机、一台扎包机,办起了一座在县工商局注册的“冀南绒毛厂”。他的厂子投产后,生产出的优质精梳山羊绒,不到半年时间就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500多万元。
冀南绒毛厂目前已拥有百万固定资产,不但吸引着国内多家外贸单位,也吸引着外商。1987年10月,日本绒毛客商米山俊孝专程来到小杨的工厂进行考察,一次就签订了为期10年的购货合同。日商临离清河县时,向杨俊昌发出了访问日本的邀请……
“旅客同志们,我们现在已飞入日本国土上空,东京国际机场很快就要到了……”空中小姐清脆的播音,打断了杨俊昌的回忆。他的脸上挂着创业胜利的喜悦,又考虑起了日本考察的日程:洽谈业务、引进毛纺设备、投资建一座现代化毛纺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