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追踪“双轨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6
第2版(经济)
专栏:

追踪“双轨制”
本报记者 钱江
在云南采访,无时不感到这里的经济生活正在活跃起来,同时,也常常感到一只无形的手——现行价格体系中的“双轨制”,正在困惑着这里的人们。这种情况使记者沿着“双轨制”的运行作了一番追踪采访。
历史地看待问题
经济学家、云南省物价局副局长钱德山认为,在探讨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它的“历史功绩”,这至少有两点。
首先,在80年代初形成双轨制体系,是为了形成一个国家宏观控制和企业、市场微观搞活相协调的机制,以便从僵化的、久已固定成形的产品经济绝境中走出来。确立双轨制,让企业将超指令性计划的产品以市场价格出售,无疑为企业松了一次绑,使企业的经营作用得到加强,从而增添了企业一些活力。
其次,形成双轨制体系,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次探索,是走向市场经济,让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的勇敢尝试。双轨制确立了,很快形成产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体制并存的格局,人们因此得以鉴别、比较,从而使理论思维活跃起来,也锻炼了企业家。这就为深入改革、为经济生活走出双轨制创造了条件。
当然,双轨制存在着弊端。
原材料生产的“冷凝剂”
在企业界采访,几乎每一位厂长都向记者诉苦:“原材料涨价太厉害了,见风涨,企业辛辛苦苦靠提高效益得到一点好处,原材料价格一涨,效益全没了”。
为什么会出现轻、重工业原材料全面缺乏的状况?原因之一,就是双轨制在兴风作浪。
双轨制价格主要针对原材料和某些紧缺的初级加工品而言。国家对一些紧缺原材料制定计划价格,完成计划任务之外生产的产品可以议价销售。计划价格是相当低的,这使许多原材料生产无利可图,缺乏活力,难以扩大再生产。以云南的榨糖业为例,在近期提价前,按计划价每生产一吨白糖,工厂利润不足9元。矿山更是如此,云南铜矿、锡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下降,重要原因正在于矿石产值太低,难以吸引建设资金的投入。
相反,加工工业有着较高的利润,促使各地竞相上马,使得原材料更显紧张。
在价差的背后
原材料生产的不足和加工业的蜂拥而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巨大的供需矛盾使原材料价格一跃再跃,议价往往超出计划价格的1倍、2倍。而国家只能向企业提供部分计划价格原料,这就使企业时常处于困窘的处境。
云南本是铜的产地,铜的计划价格约每吨4000多元,可是这个价的铜根本见不着,议价已经接近2万元。现有工人400人,还负担着300名退休职工的昆明有色金属铸造厂,对此深有瓦上加霜之感。
昆明电工厂厂长告诉记者,他们厂生产电机用的矽钢片,每年都有不小的缺口,只好去求“官倒”。
计划价和议价的巨大价差,为某些既有行政权又有经营权的公司们提供了“倒腾”的广阔天地。
据云南省物价局介绍,1987年全省查获价格违纪情况1.5万件,其中,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格双轨制的空子,搞“平转议”倒卖获利的占40%。而这类有权有物的公司,大多是政府的某些部、厅、局为了消化富余人员而办的,与本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清楚,“官倒”就像是结在价格双轨制上的一串串毒瘤,严重障碍着流通领域的正常活动。
走出双轨制
在采访中,记者问过许多厂长:“如果走出双轨制,原材料价格放开,企业能承受住吗?”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回答极简单:“没问题”。国营企业的回答是:“开头可能会有点难处,过后会适应的,归根结底是能够承受的”。
自然,走出双轨制,使企业义无反顾地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也迎来市场风险,有些企业可能被淘汰,大企业也可能转化为股份公司向社会转让股份。但整个原料生产会活跃起来,流通渠道也将随之顺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