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卓资县推行全面配套改革 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经济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市场日趋活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8
第1版(要闻)
专栏:

卓资县推行全面配套改革 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经济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市场日趋活跃
编者按:卓资县的这篇报道,读了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有不少议论,以为是一大顽症,苦无良策。读了这篇报道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党风当然要抓,社会风气也要抓;但是孤立地抓党风、抓社会风气,难有大的成效。根本问题是要抓改革。全面的、配套的改革,改变了经济落后面貌,也铲除了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看来,悲观的论调,无所作为的论调,都是站不住的,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进行下去。
本报讯 如何端正党风和纠正不正之风?卓资县的回答是: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卓资县是内蒙古有名的老、少、山、穷地区,为国家的重点救济县。1978年前,人均收入才有41元。县里为穷困落后所困扰,更为不正之风所困扰。领导虽然很厌恶说情、走门子之类的事,有时还要为人批条子、说情。什么工资调整,子女就业,房子的分配,户口转移,购买粮食,化肥、木材、钢材的供应等等,很多事情都要领导人批条子下指示,实际上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滋长。在旧体制下,县委集中了行政、经济、文化、群众团体的权力,政府部门又集中了企事业单位的权力,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限制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加以条条框框分割,机构臃肿,干部终身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这一切成了党风不正和滋长不正之风的土壤。
1984年7月,卓资县对20个亏损企业实行兼并承包,实行厂长负责制,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生产、经营,自负盈亏。改革后,纪律加强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过去的亏损单位,个个盈利。1986年,全县又进行了机构、人事制度的改革,政府把28个科局单位,精简为14个,行政人员由原来的547人减为347人。精简人员大部分到基层企事业单位,一部分自找门路。对企事业单位的厂长、经理和文化、教育、卫生、农、林、牧、水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公开招聘答辩,由民主评议产生。这些单位用什么人,用多少人,由他们自己决定。整个机构的上下成了透明体,都知道以后做事情靠硬本事竞争,没有门子可走了。人事上不正之风得到制止。
改革进一步深化,至目前为止,卓资县粮油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已全部开放。市场的开放,对于端正党风、纠正不正之风,有一针见血之效。改革前一年,通过不正之风出售粮食15万多公斤,煤炭2000多吨,石油300吨,化肥则无法计算。总之,凡是紧俏商品,都是争相“走门子”的“热点”。决定开放市场时,人们最担心粮食供应不上,谁知粮食市场开放后,把过去的暗补改为明补,愿意经营粮食的大有人在,粮店从过去的11个增加到50个,买卖粮食比过去方便多了。过去卓资人吃粗粮多,生活好转了,想多吃点大米、白面,但粮食的供应是凭本本,粮食市场放开后,想吃什么买什么,吃粮方便了。
领导干部深感头痛的另一件事,是建房分房。旧的住房体制是,职工住房靠申请,单位建房靠向财政上要钱。房子没建成,抢着要房的风就吹来了。往往是为了一间房子磨破嘴皮还分配不公。过去认为低房租是对职工的照顾,其实这种照顾的弊病很多。比如1985年建的住房,每米造价是105元,而出租的房费每月每平方米才收8分钱。一间房子的建设费用,100年还不能收回。去年年底,卓资县向2331户职工出售7.5万平米住房,收回现金125万元。使今后的建房有了周转资金,改变了职工住房靠国家的观念,人们也有了建房的积极性。
记者在卓资访问期间,但见市场繁荣,物价平稳,干部职工都为建设事业而忙碌着。县委书记朱暄和县长张楚都说,现在他们能把身心放在解决主要问题上了,有读书看报的时间了。
(陈勇进 傲腾 王向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