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发人深思的艺术警号——看《失去的童年》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发人深思的艺术警号
——看《失去的童年》有感
王正
一个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母亲,仅仅因为儿子的考试成绩少了几分,就将她含辛茹苦哺育11度春秋的爱子活活地打死了……
这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失去的童年》,以炽热的感情将这个故事展现于舞台之上,表现了艺术家们对如何教育子女的深刻思考。
这个戏被确定为“少年社会问题悲喜剧”。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这也许还值得探讨。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剧作家邵宏大、高峻山思维的出发点和轨迹。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些不安于现状的父母往往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要求孩子全部予以实现;孩子稍有不合他们要求的地方,就认为是自己理想的损伤和破灭。他们把自己的一切全都奉献给孩子,奉献给理想。当他们发现孩子不如自己理想之完美时,就把他们历来积累的因现实的不平而感到的痛苦和因不能改变自己命运而产生的怨恨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极端自私的爱会演变为疯狂的恨,到头来他们压根儿就从来不懂得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愿、独立的生命。这是一个封闭的、专制的社会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新的时期,它显得更为畸形和扭曲。戏里有个女孩子叫王晓雅,穷得叮当响,还摊上个病老娘,“我昨天又帮卖烧鸡的拔了一宿鸡毛,挣了5块钱”,给母亲买药。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好又加重了母亲的病情。这真是一种恶性循环,一个11岁的女孩怎么能解决如此重大的人生难题?!小主人公夏斐的母亲就更是一位苦行僧了。她是一位普通的女工,因为没有文化,所以社会地位低下。她甘心吃尽人间苦,就为了让夏斐将来成为“人上人”。她从自己的食物里一分一毛地抠出钱来供夏斐上学,自己顿顿吃干馒头咽咸菜。她攒了3块钱准备给自己买张月票,因为夏斐学校里开运动会要每人交2元,修院墙要每人交1元,她就把一个月的车钱给了孩子,自己起早贪黑地多走路。学校里还要做校服,夏斐心疼母亲,不愿意做,母亲生气了:“你敢!我打死你……妈再吃苦,也不能让你比别人家孩子缺着、亏着!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希望夏斐的分数“满堂红”,但夏斐为了帮助王晓雅温习功课,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语文和算术各得80多分,这就酿成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这都是一些在苦境中挣扎的好人,他们的悲剧引人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感,既同情,又痛心,从而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一种深沉的反思。
值得提及的是,导演以作品为依据,将现实生活的场面和仙境、幻觉的场面相互交织,并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融为一体,用中性服装、道具、布景和表现主义表演方法使全剧颇富感染力。我觉得难度最大也最具匠心的,是夏母打死夏斐的一场戏。夏母发现成绩单,怒不可遏;夏斐惊恐万状,跪地求饶;老师和同学前来劝慰(或围观),被丧失理智的夏母轰走。停顿。当夏母转过身面对夏斐时,她的脸上戴了一个狰狞的面具,高高举起一根棒子:“我不是你妈!”夏斐绝命地惨叫,舞台上出现混乱的灯光……。这里,面具的运用,震撼人心,有强烈的表现力。即使是儿童观众,也能理解并受到感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