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沉沦的鉴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1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文学作品

沉沦的鉴湖
张行
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鉴湖了,除非他是水文专家、书法鉴赏家,或者是研究白鳍豚,研究丹顶鹤的专门人才。我甚至怀疑,专家们也未必知道长江上游有个鉴湖,未必知道鉴湖中有白鳍豚游弋,有丹顶鹤翱翔,有一座水下艺术迷宫等待开发。
鉴湖在重庆下游,紧靠着长江也紧靠着涪陵市。很久以前,有只渔船在湖里捕到一条三百多斤重的白鳍豚。我和许多小孩子一起跑去看稀奇,发现那家伙脊上是浅浅的蓝灰色,肚子一片白,整个身躯像一个长而硕大的纺锤,头顶长长地伸出一根硬骨鳍,象一支箭。没有人知道它的学名,都喊它做箭鱼。听说这种鱼很凶,专门用骨箭去刺杀同类。山里人孤陋寡闻,也没有人知道白鳍豚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动物。
鉴湖方圆有十多华里。许久许久以前它是一个单独的湖泊,有一条石堤把它同长江隔开。这条石堤叫做白鹤梁。传说中的鉴湖是一个海眼,从那里可以直通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所以当地人又叫做龙王沱。龙王沱的含义大约是东海龙王的一座行宫吧?
白鹤梁长三华里,最宽的地方二十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十米,北面顶着浩淼奔腾的长江,南面怀抱涟漪舒卷的鉴湖。鉴湖多鱼,白鹤梁多鸟。春来水涨,洪波汹涌,白鹤梁便会沉入长江变成一条巨大的白鳍豚。它拱卫着鉴湖,既增添了长江的声威,又增添了鉴湖的回澜。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游鉴湖的诗:“黄沙翻浪攻排亭,渍淖百尺呀成阬;坳洼眩转久乃平,一涡熨贴千涡生。篙师叫绝殴川灵,鸣桡飞渡如奔霆。”可见那景象的壮观。枯水季节,白鹤梁托水而出,成千上万只白色水鸟从世界各地飞来,栖息其上。它们中有天鹅、白鴈、白鹳、白鹭,其中尤以丹顶鹤为最多。“白鹤时鸣”与“鉴湖渔笛”,是涪陵市最动人心弦的胜境。
据文献记载,白鹤梁上有测定水位的石刻鲤鱼很多,现在能露出水面的共有十四条,文字说明一百六十余处。这些石刻,详细记录了公元763年(唐代广德元年)至近代的七十三次枯水季节水文资料,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水文站。其中有一对线雕双鲤,刻得动态可掬,深浅有度。每条鲤鱼身上都有三十六块鳞片,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公鱼嘴里含着灵芝,旁边刻着一张斗,母鱼嘴里含着莲花,旁边刻着一杆秤。一千多年来,历代政府都把这对线雕双鲤所在的位置当做标准水位,用以测定水涨水落。并且得出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结论。这对石鱼向后人献出的不仅是一付仙药,一种福音;同时也是和平幸福的日子。
前几年为了修筑三峡水电站,有一个水文专家组带着最精密的现代化仪器登上了白鹤梁。有人向他们介绍那双线雕鲤鱼,他们笑着摇头,以为那是骚人墨客的杜撰;他们经过反复测量,又惊诧得张大了嘴:呵,仪器测定的水位零度竟与线雕石鱼标明的“水尽零点”那么相似!这个消息不但震动了我国水文学家,也震动了外国水文权威。在巴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展示了鉴湖白鹤梁水文资料,国外学者咋舌不已,认为这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认识这种奇迹的有今人也有古人。白鹤梁上有三百余人留下了三万多字的石刻,他们中有唐朝刺史郑令珪,有北宋诗人兼书法家黄山谷,有清代诗人王士祯……单以诗词和书法而论,这些人流派纷呈,五体皆备,洋洋洒洒,各有千秋。唐以前石刻诗文究竟有多少?那已经成了一个永远难以打开的水下艺术迷宫。
但现在,鉴湖正在沉沦。由于长江上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河床逐年升高,白鹤梁在逐渐陷落。据当地人说,他们已很少看到白鳍豚,就连丹顶鹤与白鹳也很稀少了;枯水季节,白鹤梁上有时有成群的海鸥。我忽然觉得,人类也有点像白鳍豚。它用自己头上那把现代化的宝剑,刺杀着历史,创造着未来;自以为灭绝了鱼虾,驱走了鸟雀,砍伐了林木,扩大了地盘,建筑了高楼大厦,这就是幸福。他们鄙弃线雕石鱼嘴里那根灵芝,那朵莲花以及那一张斗一杆秤;他们却又在到处寻找着原来的鉴湖和原来的白鹤梁,寻找着自然美。
朋友,救救鉴湖吧!也许你会发现,这便是在救护你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