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作品与人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作品与人品
钟叔河
“人归人,文归文。”——这是我为重印周作人著作所写广告开头的两句话。意思无非是:人呢,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文章呢,是什么样的文章就是什么样的文章。当然要合观,但也不能仅仅合观。
或问:你这样看人看文的方法对不对?是否有例可援呢?答曰:有。
第一个例子就是鲁迅。
鲁迅同周作人决裂尽人皆知,绝不会立场不稳、观点模糊的。但正是鲁迅,在同周作人彻底决裂10年之后,1933年2月接受美国记者斯诺(就是写《西行漫记》、长眠在未名湖畔的那个斯诺)采访时,斯诺问他:自1917年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出现的最优秀的杂文作家是谁?他的答复仍然是:“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
(鲁迅)、陈独秀、梁启超”,把周作人排在第一位,在所有的人包括鲁迅自己之前。
第二个例子是周建人。
周建人曾任人大副委员长,也绝不会立场不稳、观点模糊的。1983年6月,他写了题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回忆录,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上,历述他和周作人断绝往来的经过。但正是在这篇文章里,他仍然写道:“冯雪峰对我说过,他看过周作人的《谈龙集》等文章,认为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以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看来,鲁迅和周建人观察人与文的原则,也是相同的。
当然,鲁迅和周建人并不是只论文,不论人。但在论人时,他们的态度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不认为坏就一切都坏,连文章也写不好了。
“鲁迅没有讲过周作人的不好,只是对周作人有一个字的评价,那便是‘昏’。”(见《鲁迅与周作人》)
周建人的看法是:“周作人自小性情和顺,不固执己见,很好相处;但他似乎既不能明辨是非,又无力摆脱控制和掌握……”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和周作人生长在同一个家庭里,受相同的教育,后来两人所走的道路,为什么竟这样不同?”周建人的答案是:“我虽然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但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两人是怎么分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颇有独特之处,它不是表现在政见的不同、观点的分歧,而起源于家庭间的纠纷,造成兄弟失和。……从这一点上(指那位日本女人引起的兄弟失和)和鲁迅分了手,以后的道路就越走越远了。我缺乏研究,不知其所以然。”
既是同胞兄弟,文化水平同属最高层次,而且“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但因“缺乏研究”,还“不知其所以然”,然则研究岂易言哉!我纵满心希望把周作人说得比鲁迅和周建人说的更坏一些,但终究不能不承认对周作人的了解比他们更少,更缺乏研究,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徒唤奈何而已。
(按:这是本文作者为陈子善编的《知堂集外文(1949年以后)》所作的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