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西南联大新诗社和“手抄诗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2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南联大新诗社和“手抄诗刊”
闵子
1944年的昆明,已处于“项王军壁垓下,四面楚歌”之中。西南半壁破碎河山,笼罩着一场民族存亡的灾难!
国民党军事上的溃败,正是政治独裁与经济掠夺、层层官吏贪污腐化所造成的恶果。重庆、成都、昆明的文人、学者、社会贤达,都在不同形式的大小集会上痛陈时弊,并要求国民党当局实施宪政,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昆明西南联大新诗社的“手抄诗刊”,就是在这历史背景下应势诞生的。这份设计新颖、编排大方、书写工整、字体秀丽的“手抄诗刊”,像一朵朴质不凡的奇葩,给人以清新之感。
当时,联大新诗社的“手抄诗刊”的诗作,都是经过闻一多修改、润饰之后而抄录发表。在我看过的一期中,仅能忆及诗题的有:《兵士的家信》、《天已亮了太阳还没出来》、《我们要开会》等。
这份“手抄诗刊”在当时大学校园中,有着广泛影响。后来,这份诗刊上的佳作,又另行铅印,作为昆明一家报纸文艺副刊的附页,随报附送,深受社会青年欢迎。
联大新诗社在闻一多指导下,除出刊精雕细琢的“手抄诗刊”外,还组织诗歌朗诵会。《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曾朗诵了艾青的《火把》和他自己的《民主在欧洲旅行》。诗人冯至所朗诵的是雪莱、歌德的诗。闻一多所朗诵的诗篇,除他自己的作品外,还特意朗诵了“达达派”诗人欧外鸥的《桂林的山》。
闻一多朗诵《桂林的山》的意义,不仅在于这首诗以铅字大小表现桂林的山的气势;还在于提醒人们:“国破家亡山河在,隔溪不唱后庭花!”
我曾冒昧地请教过闻一多先生创办联大新诗社的宗旨。他莞尔而笑地说:“封建社会的进步学者,总是反对一些迂儒们超然谈诗,何况我们啊!”他捋了捋美髯:“直面现实,是祖国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诗经》、《楚辞》早就这样做了!”
事隔四十四年,追述往事,缅怀前贤,一位美髯诗人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心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