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昔日“玩龙玩虎不如玩土”而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贫困的沂蒙山区成为创汇大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3
第2版(经济)
专栏:

昔日“玩龙玩虎不如玩土”而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贫困的沂蒙山区成为创汇大户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焦然、王言彬)以贫困闻名全国的沂蒙山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正在接近,去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全区出现了6个亿元乡,并成为山东省又一个创汇大户。
1987年,沂蒙山区工业产值一年增加了16亿元,达到49.3亿元,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
近20万家乡镇企业在这里崛起,使120万农民由农业转到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
新兴的乡镇工业成了沂蒙山区扩大与外界交往的桥梁。有1300多家企业与上百家外地的厂矿和6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横向联系,引进人才近2000人,技术900多项。
沂蒙山区工业的巨大进步,并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在粮田面积因退耕还林、还牧以及工业发展用地减少400万亩的情况下,去年粮食总产47亿公斤,比1979年增加17亿公斤。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这里消失。1984年记者来这里时,农民正在为一点点剩余产品找不到销路而发愁。如今他们生产的商品不仅销往上海、广州、北京等10几个省、市,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成为山东省仅次于青岛、烟台、潍坊三市的创汇大户。1987年,全区出口产品收购额已达6.2亿元,产品有毛呢、羊毛衫、服装、丝绸制品、地毯刺绣制品、电子仪器、码赛克、小五金等300多种。
在莒县城阳镇工艺美术厂,厂长尉树祥手拿着一块手绣、机绣相结合的绣花台布说:“这是为美国人生产的,我们厂已经带起3000多人在6个加工点生产绣花台布、床罩、窗花等室内工艺美术用品”。
两年前,沂蒙山区在外商眼里还是一个不值得注意的“灰姑娘”,如今已有3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山里扎下“营寨”。今年青岛市进出口贸易交易会上,一次就吸引外商投资达2900万美元。
过去很少出山的沂蒙山区农民,如今每年有10万多人在外地搞建筑、承包果园、鱼塘、参场、开服装店、跑买卖,足迹由省内扩展到东北、华北、西北等10多个省市。“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冻死饿死不离乡”的乡土社会价值观已开始被新的价值观取代。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沂蒙山农民带来巨大的实惠。1987年,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时的59元,提高到435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