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调整自我位置的机遇——三评优化劳动组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调整自我位置的机遇
——三评优化劳动组合
江畅
如今的广州青年,在就业问题上有新取向:讲究多元价值。他们的口头禅:行行有得搏。他们不怕企业“炒鱿鱼”。他们有自己的就业观:铁碗吃饭不香,安逸度日不乐,不显身手不休。
其实,何止广州青年是这样!企业中许多有能耐的职工都是不满意“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渴望能够流动,有个能显身手的竞争环境。但是,旧的用工制度,统包统配,劳动力管理像“一潭死水”。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框框:国家分配、招工才算就业;不管愿意不愿意,就一次。有一首顺口溜说得很形象:“一进企业门,就是企业人,不但养自己,还要养儿孙。”
劳动制度改革,优化劳动组合,把“死水潭”的闸门撬开了个口子,水开始流动了。这对于那些有能耐的职工来说,机遇来了,他们凭着自己的本事,在组合中改善了自己的地位。就是那些在组合中由于多种原因组合下来的,甚至被辞退的,也未必就是“不幸”。比如被上海金陵无线电厂辞退的34名职工,记者追踪调查的情况表明,现在都各自找到了新位置:有两人当了厂长,经营得颇有声色;有十多人选择了适合他们性格特征或能获得较高报酬的个体经营;有的在外省、市驻沪机构或企业谋职;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收入有了提高。
过去总是讲,劳动者在企业内的主人翁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病因之一是在“一次性就业”上。劳动者经国家统一安排与某一部分生产资料结合以后,即使不合理,也难以实现与其他公共的生产资料再度结合的权利。许多职工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矛盾得不到解决,心里非常苦恼,他们哪里来的积极性?过去那种“铁饭碗”,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其实更多的是限制了广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最优化地结合,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当然,对那些需要社会保障的对象应该除外。
优化劳动组合,双向选择,给劳动者提供了良好的择业机会,使他们在选择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劳动价值观念,把自己的志趣、专长同建设事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主人翁责任感的增强,有利于发挥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劳动者要想在组合中改善自己的地位,对自己的要求就应更高些。没有专长自不待说,只会一门技术也是不够用的。多项选择,本身要求劳动者成为多面手。这样才能适应优化组合的需要,选到适合自己干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