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可喜的“《红高粱》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4
第1版(要闻)
专栏:

可喜的“《红高粱》现象”
本报评论员
《红高粱》西行,从西柏林的国际电影节上捧回了“金熊奖”。然而国人对此次电影获奖毁誉不一,从参政议政的最高讲坛,到市井小民的街谈巷议,评价迥然不同。欢呼喝采者有之;严词斥责者也有之。褒贬之词均见诸报端。获大奖之后,敢于继续开展批评,在批评的声浪中敢于大胆赞扬,在艺术的通道上,舆论界红灯绿灯一齐开,还是件新鲜事。这是一种奇特的效应,人们把它称为“《红高粱》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文艺界、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思想活跃,民主风气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领导和报刊舆论的态度。当两种不同的意见“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些人也希望“最高领导”或“权威报刊”发言表态,作个结论,像过去某些时候那样,由领导裁决,“一锤定音”。然而这一次,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对这场争论不加干预,让人民去讨论。报刊也是如此,表扬这部影片的意见可以发表,持批评态度的意见也可以发表,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讨论去作出判断。这同过去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及历次文艺界的是非之争所采取的做法、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红高粱》现象”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善领导的一个积极尝试,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可喜的一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待一部文艺作品,对待理论、学术问题的争论,采取“领导裁决”的方法是不成功的,不如让人民群众,让文艺界、学术界、思想界充分展开讨论,开展“百家争鸣”,通过充分的、民主的、平等的讨论,有可能得出更加接近真理、比较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一时不能作出结论也不要紧,允许讨论的各方求同存异,保留自己的意见。
有些同志对于报纸上出现不同意见的讨论还不大习惯,这是可以理解的。过去我们的报纸“舆论一律”、“千报一面”,现在开始刊登一些不同的意见,读者可从这些不同意见的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也是报纸的一项改革。“《红高粱》现象”证明这项改革是必要的,可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