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石山麟其人其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5
第2版(经济)
专栏:

石山麟其人其厂
蒋巍 刘允洲
“哈尔滨昌宁”的爆发
“摩天饮水不用愁,昌宁给水上高楼——哈尔滨昌宁!哈尔滨昌宁!”随着近一二年爆发于大小电视台、电台、报刊的广告宣传,“哈尔滨昌宁”也爆发了。
不算爆发吗?3年前,还没有这个厂这个名,如今它名播遐迩;3年前,全自动气压给水设备还是厂长石山麟腋下夹着的一卷图纸,如今它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观测站、国内大小城市的许多楼舍,远销美国、莫桑比克、坦桑尼亚;3年前,石山麟没人没设备没工厂也没资金,只是面对一片空荡荡草莽莽的荒地憧憬着未来,如今昌宁是矗立在群力乡新星村一片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去年产值就达3500万元,哈尔滨市包括国营在内的10个利税超千万企业,竟有它一个,而说来它不过是1985年6月诞生的一家村办企业。
昌宁,昌宁,你是怎么爆发的呢?
奇人异事怪主意
石山麟,这个有着方脸孔、宽肩膀、墩实个儿、43岁的朝鲜族汉子,这个60年代醉心粒子世界的核物理专业毕业生,这个“文革”中因反对林彪、“四人帮”被判15年徒刑,蹲了10年大牢的“囚徒”,这个一平反出狱就在公开招聘中取胜的黑龙江商学院讲师,怎么会同给水设备结缘的呢?
说来似乎很偶然。好好地当了4年讲师的石山麟,一次公出住进旅店,刚跳进浴盆没水了,正想骂几句,一个念头闪过:这年头大厦竞起,建水塔和高位水箱的供水方式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他激动得跳出浴盆抓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这将是一次给水革命!”
交了辞呈,讲师、公职全不要了,他先来个“革命”。奇人异事怪主意!这就是石山麟——“文革”中正造着反,一读马列竟攻击起“文革”来;监狱里,开体育运动会他是犯人团体操总教练,文艺汇演,他写过四幕话剧。作为一个囚徒,他居然还有心思自修了机械学、液压学、金属材料力学、热动力学……写成一本45万言的《工程力学讲义》,完成了好几项技术设计……
只要血液还流动着,他的创造欲似乎就不会凝固。现在,他要创造“给水革命”了。自费考察关里关外,一头扎进图书馆,然后,猫在家里那间漏风草屋昏天黑地地干了25天,一套ZQS—1型自动水压给水设备图纸画成了。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多少年来中国高层建筑给水一直是建水塔或搞高位水箱的方式打破了,新设计的这种给水设备放置在地下,却可以把水输送到50层楼以上。图纸不是产品。石山麟早就想好了,为了使他的蓝图不至于像许多科研成果那样一诞生就被束之高阁,他决意亲自办厂,用实实在在的设备去进占市场进占高楼大厦。
寻寻觅觅,几经周折,石山麟终于找到新星村。村领导听他说要在两三年内平地建起一个大企业,还以为在说故事呢。好在石山麟的条件相当诱人:村里辟出30亩地做厂址,两年后交村20万元;此外每年给村里1万元管理费,工厂就算村里的挂名企业,啥事都不用操心,石山麟自负盈亏,人财物全归他管。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上级企业”。
“‘逼’出来的快节奏”
从办厂出产品到占领市场,简直是一场“闪电战”。
他的产品设计本可以申报国家级鉴定。但“弄会议费、请专家、走种种公文程序,不花个一年半载才怪呢!我等不起,宁可搞省级鉴定。”鉴定那天一大早,石山麟骑自行车满城跑,把所有要请的专家都堵在被窝里。从组织鉴定会到领取新产品证书,仅用了25天。
没有办厂资金,他冒着风险从某单位借款48万元,商定3个月后还。他夜以继日,进设备购原料盖厂房,招兵买马组织生产……3个月后,第一批产品出厂,如期归还借款。半年后盈利74万元,赚出个初具规模的给水设备厂。
为了迅速打开全国市场,两个系列88种规格的昌宁给水设备,销售活动如同一场“立体战争”,在质量、价格、服务、市场各方面全面展开。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有昌宁办事处108个,销售科副科长34位。“不做广告则已,做就让它铺天盖地!”从中央电视台到人民日报,以及各省市报纸电台,一时间昌宁的声音震天价响。1987年广告费170万元,1988年达300万元。石山麟甚至做了这样一条广告:“谁要是发现昌宁给水设备投入运行后出现焊接裂缝,谁就可以得到1万元奖金!”迄今为止,尚无一人领此奖金。
“快节奏、高效率”,这是昌宁的工作口号。当今机关里找人办事难乎其难。今天开会明天学习后天请假,几分钟的事情一拖就是10天20天。石山麟对此深恶痛绝。他要求厂部除财务科外,各科室每个干部都必须掌握一大串钥匙,能打开室内所有人的抽屉。这样只要一个人在,什么急事都能办。
至于石山麟本人,更是一个“快人”。他说话快,走路快,吃饭睡觉快;一开口往往是,“什么事?”“怎么样?”很少客套话;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拨电话,因为这时挂长途最快。
一次,他考察东三省的销售情况,晚间和一位副厂长乘吉普车出发。一路在车上打盹儿,第二天早晨一到达长春,立即挨家拜访客户。东道主备下宴席,他留下副厂长,自己再去拜另一家客户。晚间再乘车奔沈阳,照样是白天办事。接下来夜奔鞍山,沟帮子。到沟帮子,他直奔用户检查安装情况,凌晨3时跑到招待所砸门找工厂派来的安装组。工人懵懵懂懂地一睁眼见是厂长,吃惊不小:“厂长,你不是刚到长春吗?”“沈阳我都蹓完了!”
“我们没有靠山,没有补贴,什么都慢不起啊。借了钱要马上还,有了产品要马上出手,全国100多家企业,比着我们竞争呢。我们是逼出来的快节奏。”石山麟这样对记者解释。前不久,他又设计出停电后12小时内照样运行的给水设备和没有爆炸危险的无压力锅炉,昌宁将快速推出这两种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而昌宁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100万元的产值,企业已经有10个分厂,十几个品种、100多个规格产品,正在向集团公司发展。
甜与苦
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自己办一个有充分自主权的企业,把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石山麟走出的路子,也是他尝到的甜头。
就在离昌宁厂不远处,有一个国营大企业,设备是昌宁的百倍,人员是昌宁的3倍,场地、人员技术素质,都大大高于昌宁;但产值只有昌宁的1/10,效益只有昌宁的几十分之一。那里的厂长说,我不能同石山麟比,好多事我说了不算。
石山麟说,“我的素质不比他强,关键是我的机制好,人财物有高度的自主权”。当初和新星村签办厂合同设计对了,挂名“村办企业”,村里其实什么都不必管。
在工厂内部,每人工资是浮动的,干多多挣,干少少挣,不干不挣。厂内人事制度也极其灵活,称职的留下,不称职的请另谋职业。工人有能力可以上来当科长,副厂长没有能力就下去当工人。最使全厂震慑的是,石山麟在一次厂务会上六亲不认地宣布:“我那些调皮捣蛋的亲戚全部清除出厂!”他的一个弟弟、一个大舅哥、一个姓韩的亲戚紧接着被“清除”出厂。昌宁在严格的科学管理下,逐步形成了铁的纪律。
使石山麟大为恼火并吃了不少苦头的,倒是来自外部的几乎无休无止的碰撞与摩擦。
去年10月,工厂要建锅炉房,如果不抢在入冬前完工,第二年的3000万元合同将全部泡汤。公文报上去了,市区和市郊这两个管理部门却为“谁有批准权”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并不奇怪。一纸公文长途“跋涉”个一年半载,盖它几十个公章的事儿,在当今中国还稀罕吗?石山麟一咬牙,做出至今还有争议的决定:一个主管部门一批,立即破土动工。另一个管理部门恼了,竟带了许多记者前来查封。后来幸亏李嘉廷副市长出面干预……办厂3年来,石山麟做出不少类似这种有争议的决定。在某些人眼中,他是个“横冲直撞的人”。
“我当然希望这种情况能变得快些,”石山麟对记者说,“不过我也不怕,我遇到的麻烦,别的企业也躲不开。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竞争条件是均等的”。
这话勇是勇,细嚼起来,还有一股子苦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