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围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围墙
韩沪麟
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我们似乎生活在墙的世界之中,从故宫的红墙到农村茅舍的土墙,在广阔的国土上,哪个机关、哪个企业、哪家院宅不是围墙高筑,与外界隔绝开呢?
究竟自何时起这一堵堵围墙开始把我们的视觉乃至心灵与外界隔离的呢?我说不上来,但我敢说,即使围墙不是我国的“土特产”,至少在不少国家早已将它抛弃了。黎庶昌在《西洋杂志》上记载他于1879年在意大利北部湖区游览,适逢意王后也在那里。他写道:“是夜意后寓一伯爵家,其园囿称为精洁,余往游观,阍人启扉马入,未尝禁止,以此见西例之宽。”又记得康有为曾撰文说他游历巴尔干各国时,见其宫室低矮,无围墙,认为这正是这些国家易于发生政变的原因。抛开书本不谈,就本人在这方面的亲身经历也颇有体会。
数年前,我在一家合同工厂当口译,与外国专家在同一座楼里工作。专家楼被孤零零地隔绝在厂外的一片空地上,四周都围着墙。围墙上开了一个口,安上一扇铁门,终日开着,无人把守,仅供专家进出。一次,我与一专家在阳台上闲聊,他指着围墙说:“多可惜啊,用这些砖又可造一幢楼了。”接着问:“这堵墙有什么用?”我不加思索地答道:“为安全呗。”“安全?”他也不加思索地应接道,“楼底不是有传达室么?即便有门卫,翻墙头还不容易。”我一时语塞。
我也曾在巴黎小住过一些时日,发现法国古代国王王宫的旧址凡尔赛宫及近代总统的府邸爱丽舍宫均无围墙,仅有铁栅栏为界,宫内景色一览无余;至于我去过的法国许多高等学府,更是向全社会开放,绝无围墙。即使入门处有门卫,其作用也不是为了阻挡盘问来访者,而是帮助他们寻找需要联系的部门和人。我还想强调一下,巴黎使我感觉如清风扑面,心情为之一振的不是市区,倒是郊外。那一幢幢布局精巧的白色二层楼房,芳草萋萋的庭院,窄窄的鹅卵石甬道,后花园里的秋千,松鼠,小鹿已够让人流连忘返了。然而,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乃是楼房正面硕大无比的窗玻璃和一道道低不及腰的木栅栏。前者为了最大限度的采光,尽可能与外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后者,显然也决非为了防盗,标明界线而已。
照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刑事案件也比资本主义国家少得多,那为什么家与家、单位与单位之间要如此戒备森严呢?为什么我们要浪费如此巨大的资财,用砖块在恬静质朴的田野,在绚丽多姿的都市,围成无数个圈圈,从而妨碍乃至破坏世间最珍贵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呢?
我想,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譬如说,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等级制度、封闭心理,也用墙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了;又如中国人习惯藏富,西方人爱好炫富,就反映小农经济和重商社会的不同心理。极而言之,炎黄子孙一直引以为荣的万里长城,从另一个角度说,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封闭心理的最高外化形式么?
围墙作为一种建筑,不仅反映民族心理,也是时代气氛的一种体现。现实生活充分显示出这一点。“四人帮”肆虐时期,人人自危,彼此提防,围墙年年有增无减。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居民文化素养及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我们注意到,街道两旁的围墙已渐渐变矮,花饰墙也多了起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围墙——这丑陋的历史产物,必将与人们心理上的“围墙”同步慢慢隐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