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峡窝乡的礼宾协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峡窝乡的礼宾协会
燕凌
“城里人吃啥俺吃啥,城里人穿啥俺穿啥,城里人有啥俺有啥,俺峡窝人比郑州人不差啥。”
峡窝,是河南省荥阳县的一个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春潮乍起,这里的工业收入很快超过了农业收入,峡窝人富了。
“吃细粮,住楼房,骑‘嘉陵’,穿西装,红白喜事办排场,欢欢乐乐度时光。”
先富起来的人家先讲排场,后富的人家紧紧跟上。你排场,我更排场。办一场红白喜事的花销,由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光是“待乡亲客”,一次就要吃掉猪肉四五百斤、白面三四百斤,烟酒不计其数。一家办一场事耽误半月生产,村里家家户户要送礼,不少人还要陪着说上几天。
绝迹多年的陈规陋习又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
结婚要择吉日,摆酒席,吹响器,截喜钱,拜天地,闹洞房……一些户一场婚事过后,钱粮俱空——喜事变成了悲剧。
丧葬要看风水,出大殡,搭灵棚,摆花供,设路祭,烧纸扎……“起灵”的时候,一家人又哭又号,鼓乐手又吹又跳,围观者又叫又笑。一些老人看着也伤心:“人死了也不得安宁。”——丧事变成了闹剧。
谁遇上红白事谁发愁,一家办事百家愁。沉重的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压在生活刚刚富裕了点的人们身上!
峡窝乡党委、乡政府了解群众的迫切要求,引导建立了礼宾协会——村民在办理红白喜事方面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群众选举信得过、会办事、心地公正、德高望重的人任协会会长、理事。大家提出条款,反复商议,制定了协会章程,立下办红白事的新规矩:
办事从简,不摆阔气,要节约、文明。
免除一切封建迷信和低级庸俗的活动。
礼宾协会办事人员不准收受馈赠。
办事要遵守章程,违章事件由协会理事会按章处理。
革除千年封建遗规的任务十分繁重,千家万户的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态度更是千差万别,并不会因为有了组织和章程就万事如意。办事中不仅涉及本乡本村。还往往涉及外乡、外县以至外省,发生问题又常常是在群众聚集之时,稍有粗疏,就会闹出乱子。乡党委、村支部和民政、司法部门,妇联和共青团,都尽力支持礼宾协会的工作,遇事左右配合,协同办理。
礼宾协会成了当地社会新风气的引导者,成了村民抵制封建恶习的后盾。礼宾活动的新章程,对大多数群众已不是一种不得已而接受的约束,逐渐成了一种自觉实行的新风格。
峡窝乡的和各村的礼宾协会是1986年5月建立的。两年来,由各村礼宾协会操办红白事共610起;乡礼宾协会举办了五次集体婚礼,共有120对男女青年参加。与以往办红白事的消耗相比,有关各户总共少花钱54万元,少用粮23万斤;少耗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计算。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封建习俗的阴影正在逐渐消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阳光开始普照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