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张兴让谈——增强企业消化能力四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张兴让谈——
增强企业消化能力四招
本报记者 陈国琦
满负荷工作法,使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蜚声遐迩。在化工原料涨价的冲击波前,张兴让有何韬略?记者最近采访了张兴让。
张兴让算了一笔帐:今年上半年,全厂生产所需原材料在去年涨价的基础上,又上涨680多万元。企业采用多种方法,消化了240多万元,占全部涨价数额的35%左右。
记者饶有兴致地问:你们“消化”涨价因素,有哪些招数?
张兴让谈了他们的“应波四招”:
第一招——厉行节约。对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进行适当的压缩。从厂部各科室到各车间,都在以往压缩的基础上,找出新的节约对比数。充分利用有限的原材料,回收废旧原料。节约原材料,也就等于降低了原材料的价格。降低活劳动成本,减少工资的单位含量。提高产品品级率,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增加其价值。
第二招——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承认,物价上涨对职工的情绪是有影响的。有的职工埋怨报酬增加赶不上物价的上涨。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靠滥发工资和奖金是不行的。因为一来违反政策;二来会导致消费基金的急剧膨胀。只有靠效率和报酬挂钩,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增加职工的收入。张兴让提出两句话:“效率在前,报酬在后;效高一丈,酬高一尺。”根据这一原则,规定产值报酬每年递减5%,如去年完成1万元产值,报酬含量为317元,今年完成同样产值,报酬含量下降到304元。工人要想不降低或者增加报酬,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据预测,到今年年底,全厂按人均产值效率可提高报酬20%,去掉5%的递减额,可净提高15%。用提高效率的办法增加职工收入,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今年上半年,全厂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2.2%,实现利润增长38.4%。
第三招——在联合体内部创造良好的小气候、小环境,想方设法保证和争取做到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第一塑料厂同其他厂家组成的联合体努力做到“四有”,即有自己的用户、市场、原料供应渠道和服务网点。目前,联合体内部供应原料可达40%。他们投资280万元,在沧州化工厂建立了原料供应点,每年可获得2800吨树脂供应。仅此一项,就占全厂全年用料的30%以上,使近1/3的原材料价格保持了相对稳定。这样,在原材料短缺和涨价的大背景下,联合体内部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小气候、小环境。
第四招——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增加收入。在一个企业里,职工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后代的育、教、学、培,以及治安、维修、厂容管理等,往往要投很大资,费很大劲,用很多人。由于过去企业缺乏经营观念,“投入不计产出,服务不计质量”,服务系统成了金钱填不满的“无底洞”。
为了让企业甩掉包袱,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原材料涨价的形势,增加企业的收入,塑料厂实行了经费与服务分离,努力搞好并扩大社会服务。他们把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后精简下来的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排干服务性工作,并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另起炉灶,实行有偿服务,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做到企业服务社会化,社会服务定向化。他们分期分批地把托儿所、澡塘、职工食堂、商店等向社会开放。预计今年,通过社会化服务,厂里不仅不再赔,还可以拿到10万元左右的管理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