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三高一少”创新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7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三高一少”创新业
本报记者 王锦鹄
一封封求购“三九胃泰”的信函、电报,从四面八方飞到深圳银湖岸畔的解放军南方制药厂。厂长赵新先,这位性格坚强、不易动感情的军人,面对这些,禁不住热泪盈眶了。他的产品打出去了。他成功了。
经国务院同意,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在深圳创办一座药厂,1985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当时任一医大南方医院药材科主任的赵新先受命筹办。他领着几位年青的军人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深圳北郊笔架山下安营扎寨。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投资390万元,他们就在一片荒丘上建起了一座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中成药厂。
赵新先1964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20多年来一直在部队从事医药科研。他有副主任药师的职称,曾两次荣获军内科研成果奖,还是全军中医学会中药专业委员。办药厂是他的夙愿。他对人说:“当今,国际医药界正在酝酿一场‘绿色革命’,探索由化学合成药物向天然药物转化的新路子。我希望能将军内中药科研成果变成济世良药。”
厂房建起来了,如何办企业?他不想走老路,选定了“三高一少”(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用人少)发展企业的道路。老赵认为,第一军医大学雄厚的技术力量正是自己办厂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多年来,一医大已研究开发了几十种新药品。这一优势是别人所没有的。赵新先选中“三九胃泰”作为南方药厂第一个产品。一医大从1973年就开始研制“三九胃泰”,赵新先本人就是科研骨干。15年来,他们边研制,边临床应用,使药品性能日臻完善,治疗胃炎有效率达到95.7%。
为了打响第一炮,赵新先和他的战友们根据国外有关资料,自己设计安装了一条中药水提取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在国内属首创,老赵是冒着风险上的。当时,上级只批给他50万元设备购置费,但这条生产线就需65万元,加上其它设备共需110万元。他毅然决定暂停干部宿舍和食堂的修建,
“挪用”这笔经费购添了生产设备。为此,他不止一次违心地写“检讨”。他说:“我现在可以作检讨,如果实践证明我没错,就应当给我记功。”新生产线安装后,工艺流程实现了全自动化、连续化、管道化,全车间只需9名工人操作,可日产干粒冲剂5吨,并且药物配方准确,没有污染。至今,他们已生产“三九胃泰”近5000万包,全部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质量指标。由于产品质量好,疗效高,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还远销港澳、联邦德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从1987年元旦正式投产,全厂仅14名干部,近百名工人,一年创产值1130多万元,人均10万元,实现利税230万元、创汇50万港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大超过了同类企业。
为了保证高效益,他跳出旧的体制模式,建立起一套新的运行机制,在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中搞优化组合。赵新先身兼厂长、总工程师两职,不设副职。他对一医大校长负责,对总后首长负责,而又把自己置于全厂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从不独断专行。他手下的那13个干部,都是军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大多是近年从院校毕业分配来的,其中有10个大专毕业生。在厂里,他们没有职务,只有具体分工,但事业心强,能吃苦,肯干。
赵新先大胆改革劳动管理制度。他招收的工人大多是高中毕业生,到厂培训一段时间就上岗。在这里,素质差,干不好就会被辞退。但工人们却乐意在这个厂工作。他们觉得企业有前途,个人也会有前途。全厂有10%的工人原是国家职工,自动辞职后来到这里干起了临时工。药物试验室的小王,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她是在辞掉了在家乡的“铁饭碗”,来这里捧起“瓷饭碗”的。她觉得,“瓷饭碗”比“铁饭碗”好。
最近,南方制药厂又传来一个喜讯,他们厂上半年的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3倍,今年突破5000万元很有把握。赵新先说,准备再投资500万元上第二条“三九胃泰”生产线,争取明年总产值超亿元。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