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养牛大王”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已十年征文

“养牛大王”的困惑
黑龙江 关山
“养牛大王”于振希正经红过一阵儿。1985年,他的事迹登过中央报刊,他受过中央领导的接见。省政协委员、青联委员等头衔一个接一个地落在他的头上。每天都会接到大量来信、电话;来观摩、采访的人络绎不绝,大小车辆经常停在门前。可是,只过了两三年,于振希便销声匿迹了。如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人们很少知道他的所做所为。他到底在做什么?我要继续报告他的事迹,还要转述一下他的困惑。
于振希个头不高,说话拙嘴笨腮。但透过那双眨动的眼睛,不难发现他的精明。就是他,1980年靠养猪挣来的钱,买回12头奶牛,在柳树岛上办起全市第一个家庭奶牛场。随后,5年养牛达到63头,固定资产近7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牛大王”。
“有人说你是牛贩子,是靠贩牛发家的?”
“卖过牛是真的。养牛也要抓经营,这和工厂更新产品一样,你总不能看着有些奶牛产奶量低、毛色不正还养它吧?我淘汰的牛,不骗不瞒,价格商定,这事一点也不亏心。倒是我贩得太少,全市奶牛至今也发展不快”。
“那你现在还有奶牛吗?”
“还有21头。说真的,这几年养牛赔钱,谁还愿意眼睁睁去做赔本买卖。”
回答振振有词。近几年,饲料价格猛涨,鲜奶价却很低。一头牛每天吃5公斤饲料,成本就要三元五角多钱,再加上人工、运输、防疫等费用,管理好了收支相抵,管理不好入不敷出,一斤鲜奶卖不出一瓶饮料钱来。这样,他不能不考虑少养点奶牛,处理掉一批。
去年,市里有关部门说,卖奶牛可以,但不能出市,他咬着牙一次赊给汤原县胜利乡29头奶牛,答应3年内分批付钱。可惜,他作为用奶牛扶贫的“专业大户”,仅仅“光荣”了几天。虽然乡里牵牛前请县畜牧局组织人进行了细心检疫,但牛一到那些人手中,有的说产奶低,有的说怀不上犊,就是啥毛病没有的,也一分钱没给。为此事他磨嘴费神,一趟一趟往汤原跑,全都无济于事。
他茫然了,困惑了:
为啥成了“养牛大王”,就再不能经营点别的,难道靠着牛出了名,就得守着牛干一辈子,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其实,“牛大王”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写自己名字都有点笨笨嗑嗑,但他了解市场,在流通领域也施展得开。
当初养奶牛挣钱的时候,他发展到70多头。市场上肉偏紧了,他又养起了猪和黄牛。
“你现在养多少牛?”
“不是吹,我养牛全国也得数数。光黄牛就养1230头,还有奶牛21头,猪156头,鸡鸭鹅400多只,还有美国‘落地皇’肉鸽1000多对……”
“听说你购置了不少房产,是不是想做房产生意?”
“没想。不过依我看买房子有利可图,就买了几间。”
这也叫他困惑:
有钱总得让我花吧?资产已达到200多万元,买下的房有的自己开商店、饭店,有的租了出去。政府不是提倡和鼓励私人买房吗,怎么“养牛大王”买就不行呢?
他并不是“铁公鸡”,一提到越有钱人越抠,他总是愤愤不平。他常接到电话、信件,有的让他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有的公开要钱。
“钱花得值,花多少都行,拿钱坑人的事不能干……”
接着,他掰着手指头,数说他的捐赠情况:
为万发小学捐款买桌椅7000元;
为同江市贫困户送奶牛10头,现金700元;
为长青乡敬老院赠送冰箱一台;
为大兴安岭灾区捐款4000元……
“这些,别人知道吗?”
“有的知道,有的我故意不让别人知道,生怕又议论我‘花钱买名’。这几年零星拿出去的,也有3万多元吧!”
“不是不想了解你,记者们说找你太难,你为啥不愿见他们呢?”
他坦然地笑了:“我不会说啥,也没啥说的。人要是一出名,乱事肯定多,耽误正经事。这事看己看人都有教训,再说时间要都花在社会活动上,这200多万谁给我挣呢?”
“可你的知名度下降了。”
这又叫他困惑了:农民对什么“知名度”不在乎。寒心的是有些人专门给先富起来的少数农民造
“舆论”,弄得熟人都怕牵连,不敢登门了。真是有名难,没名也难;没钱难受,有钱也难受啊。”
这位80年代的农民企业家,过去曾起过带头人的作用,人们多么希望这个典型能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啊。可他却常常陷入纷纷困扰之中。这是怨他呢,还是怨别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