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埃及劳工流向伊拉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6版(国际)
专栏:埃及通讯

埃及劳工流向伊拉克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虽然伊拉克和埃及两家航空公司在开罗的售票处都贴出“开罗至巴格达机票爆满”的告示,然而急于飞往伊拉克的埃及劳工,仍把门厅挤得水泄不通。新增航班一出现在订票计算机屏幕上,机座即被一抢而空。埃及人力和训练部官员感叹以往从未有过如此“汹涌的浪潮”,将埃及劳工推向伊拉克的劳务市场。
哪里有和平,哪里才有建设。埃及历来是海湾、阿拉伯劳务市场的劳力提供国之一。埃及劳工在伊拉克的总人数曾高达250万。两伊战争和世界原油价格暴跌,严重影响了埃及劳务出口。两伊停战言和,海湾出现了和平的曙光,促使埃及劳工汹涌回流伊拉克。埃及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在伊拉克的埃及劳工已达125万人。回涌劳工人数一时无法统计,但其规模是“前所未见”的。
就记者所见,急待飞往伊拉克寻找一份合适工作的埃及劳工,不仅有穿着入时的大学生、比翼双飞的中年医师,而且有识字不多的农民和显然只能操持家务的女佣。尽管埃及至伊拉克一张机票价格高达368埃镑,至少相当于普通埃及职工5个月的工资总和,但两国首都之间一周16次航班仍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乘客需求。据悉,埃及劳工如早在伊拉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月工资可有100第纳尔,大约相当本人国内工资的6至7倍。埃及1986年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劳工总人数约有300万,仅在伊拉克就达150万左右。劳务外汇占埃及总侨汇的86%,据说相当于供养埃及1/4的人口,对埃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笔高达20亿至2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随着劳务出口的增减而波动,颇大程度上影响着埃及的财政收支平衡。
然而,伊拉克劳务市场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人们还发现,开罗大学法律系硕士生沿街擦皮鞋。但一般来说,埃及劳工在语言交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族情绪等方面比较容易适应。伊埃两国关系友好,更为埃及劳工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伊拉克政府规定,在国营和合资企业就职的埃及劳工,每月可兑换60%的工资汇回本国;在私营和个体企业工作的,也可汇出40%和25%的月工资。此外,埃及劳工还享受签证、就业、长期居留等项优惠便利。埃及政府则进一步采取放宽劳工出境限制、减缓兵役、延长劳务期限等措施,在一定限度内鼓励劳务出口。所有这些均有利于埃及劳务出口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不过,埃及劳工部门也有忧虑。伊拉克相对优惠的薪俸,有力地吸引着埃及国内的高级技师、高级医生、高级教师……据统计,埃及劳务出口高峰时期,劳力出口竟占国内总劳力的33%,部分行业因而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影响生产。再者,如埃及劳工过量涌入伊拉克劳务市场,供过于求,劳工收入反而减少。难怪人力和训练部印发的宣传手册告诫人们,“没有足够把握在外打工,且缓成行。”
(本报开罗9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