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我做梦都想着回国”——阿富汗最年轻难民的呼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做梦都想着回国”
——阿富汗最年轻难民的呼声
任毓骏
“今天,大约有50万阿富汗人没有见过自己的祖国,他们是难民们所生的孩子。这些可怜的小东西一出生就沦为难民,他们没有喝过故土甘美的山泉,没有呼吸过高原清新的空气,没有欣赏过家乡春天的鸟语花香……”穆罕默德老人坐在树荫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我送给他的香烟,然后又一声长叹,双眼仰望着西北方的天空,好象在神游故国。
我几乎每个星期五都到伊斯兰堡的集市买菜,不仅因为那里的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记者来说,这里是了解各色人等的好地方。我经常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和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一前一后相随着。男孩手里提着几十个空塑料袋,嘴里不断用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和英语交替喊着:“一卢比,一卢比!”他是在向买主们兜售包装。老者裹着厚厚的缠头巾,顶着一个扁形大罗筐,看到妇女或是外国人,便走上前去问要不要帮忙。集市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专门为顾客服务。买主买了东西后,他们就顶在罗筐里,然后送到汽车旁,挣得十来个卢比的小费。
见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老者能讲英语,就同他攀谈起来。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8年前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先在白沙瓦谋生,后来到伊斯兰堡投奔亲戚。老人原来的职业是小学教师,来到巴基斯坦后什么杂活都干过。卖塑料袋的小男孩是他的孙子,叫马苏德,1980年出生在白沙瓦。
根据最近一份难民情况调查报告,难民营里的婴儿出生率约3%,但成活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民儿童营养状况差,身体发育不及正常儿童,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学龄儿童受不到正常教育。阿富汗的文盲比例本来就高,经过8年战乱,下一代的境况将更加可悲。
小马苏德的姐姐9岁就开始学织地毯,至今已有5年“工龄”了。在他们的聚居地,和马苏德年龄不差上下的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上学的。年龄小的和马苏德一样卖塑料袋、火柴、水果以及其他小商品。年龄再大一些的,就独自背了各种各样的地毯,走街串巷叫卖,或是外出卖苦力打零工。不过,马苏德比他们要幸运一些,他爷爷每天晚上能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他还学了几句英语。
穆罕默德老人对我说:“世界上没有比难民再苦的人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好象不知道苦,实际上他们的命运最悲惨。我节衣缩食,也要让马苏德吃饱;我再忙再累,也要教他读书识字,知道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道我们为什么沦为难民。我们已经苦熬了8个年头,好在形势终于有了变化。如果国内局势稳定了,我将第一个带着马苏德返回家园。”
我问小马苏德想不想回归祖国,回国后要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他天真地答道:“我做梦都想着回国。今年以来,我天天问爷爷什么时候才能回国。小伙伴们最喜欢谈的话题也是回国。要说回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想背着书包去上学!”
结识了穆罕默德爷孙俩后,又一次去集市买菜的时候,我特意带了两支中国制造的圆珠笔,送给了马苏德,并且衷心祝愿他早日回祖国上学的梦想能够尽快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