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丘尔巴诺夫受贿案与乌兹别克贪污盗窃集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7版(国际)
专栏:

丘尔巴诺夫受贿案与乌兹别克贪污盗窃集团
孙占林
丘尔巴诺夫受贿案震动苏联,《真理报》、塔斯社等苏联新闻媒介就此发表了大量材料和消息……
苏联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女婿、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因收受乌兹别克党政官员巨额贿赂,9月5日被押上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的案件,轰动全苏,一时成为苏联新闻媒介的注目中心。苏联最高检察院的调查表明,从70年代起到80年代初,乌兹别克共和国活动着一个庞大而有组织的贪污盗窃集团,其首要罪犯是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
顺藤摸瓜直捣巢穴
乌兹别克贪污盗窃集团和丘尔巴诺夫受贿案的线索是在侦破一桩地区性案件时发现的。1983年,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群众的检举揭发,以徇私舞弊罪逮捕了乌兹别克布哈拉州内务局长和物资技术供应局长等显要官员。接着,这几个人供出了邻近州的一名区委第一书记。苏联最高检察院认为情况复杂,立即派出以特别要案主任侦察员格德良为首的侦查小组飞往乌兹别克。侦查小组从这位区委第一书记家中及其亲友和心腹的住处查抄出价值155万卢布的赃款赃物。在此过程中,布哈拉州委第一书记卡里莫夫也露出马脚,他向拉希多夫共行贿30万卢布,还用黄金为勃列日涅夫和拉希多夫铸造了半身像。在拘捕卡里莫夫时,因他有私人保镖和警察保护,侦察小组决定智取。一天早上,侦察人员以给卡里莫夫送礼品为由,进入了他的住宅。当这位第一书记打开房门,伸手接礼品时,一副手铐卡住了他的手腕。侦查人员遂将他押上汽车,疾驶而去。
格德良带领100多名侦察员,抓住这条线索深入追查。当他们的视线转向乌兹别克某些高级领导人及其在莫斯科的庇护者时,犯罪集团的反抗活动疯狂到了极点,公开扬言要与侦查人员“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格德良后来回忆说,“只是由于苏共中央的支持,侦查工作才得以坚持下去。”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侦察小组终于侦破了这个几乎遍及全共和国的犯罪集团。除党魁拉希多夫外,此案还涉及共和国的4名党中央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内务部高级官员和许多部长及州、市领导人。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以及部长谢洛科夫自觉地充当了犯罪集团的直接庇护者和行贿对象。
网结八方互相利用
拉希多夫曾对其下属面授机宜:对于用得着的人,送点物质好处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如此,乌兹别克犯罪集团在物色“朋友”时,首先看中了这位当时有恃无恐的“驸马”。根据苏联最高检察院不久前公布的材料,丘尔巴诺夫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共收受来自乌兹别克的贿赂65.7万卢布。拉希多夫等人为了搞到资金,每年向国家虚报棉花产量100多万吨,国家如数付钱,其中不少塞进了他们个人腰包。多年来,乌兹别克犯罪集团共侵吞国家资财达20多亿卢布。
乌兹别克有一个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离开贿赂就一事无成。官职、党证、住房、奖章、文凭,乃至主席团座位,都可以变成供买卖的商品。据报道,拉希多夫有一次给下级授勋时,一面佩勋章,一面向对方耳语:“这可不是白给的”。受奖者心领神会,赶忙准备贡品。长期以来,乌兹别克贪污行贿的犯罪活动十分盛行,包括集体农庄主席在内的数千名领导干部卷入其中。而且,行贿数目之大,令人瞠目。原乌兹别克内务部副部长别格尔曼一人就向丘尔巴诺夫行贿20多万卢布,原部长亚赫亚耶夫在10年间接受下属的贿款14万多卢布,并将其中的10多万卢布送给了苏联内务部长谢洛科夫。一名在押的州委书记供认,为在本地区兴建一个新的经济部门,他向莫斯科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行贿9万卢布;为了搞到紧缺的钢轨和枕木,又向莫斯科的一位“朋友”送去10万卢布。
乌兹别克犯罪集团案件引起现今苏联领导的严重不安。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乌兹别克共和国鬼蜮伎俩,侵吞盗窃和贪污受贿成风,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粗暴破坏”。格德良在分析问题的严重性时说,在乌兹别克,要想谋得一个官职,需要付出一定的报酬,而要保住自己的职位,还得经常进贡。而要进贡,就会有所索取。所以,某个人往往既是行贿者,又是受贿者,它像连环扣一样,把许许多多干部推向犯罪的道路。他同时指出,拉希多夫一伙能够为所欲为,没有位居中央的人庇护是不可能的,“其主要庇护人是党的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的确,拉希多夫经常吹嘘他和这位苏共中央总书记的“特殊关系”。他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为了勃列日涅夫的威望和嘱托”。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他曾多次得到苏联最高奖赏。许多人站在他面前都有一种恐惧感。但他对丘尔巴诺夫却毕恭毕敬,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一次,拉希多夫命令要以“国家元首”的规格接待一位贵宾,并由他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去机场迎接。然而,走下飞机的却是胸前佩满勋章的丘尔巴诺夫。
踌躇满志好景不长
丘尔巴诺夫现年52岁。他年轻时就读于技术学校,后取得莫斯科大学函授毕业证书。他多年从事共青团工作,1964年是苏联内务部的一名上尉,同年和原妻离婚。1971年4月成了勃列日涅夫女儿加琳娜的第二个丈夫。丘尔巴诺夫从此开始发迹。一年之内即连升数级,当上了苏联内务部内卫军政治部副主任,后擢升为主任。1977年被任命为内务部副部长,1980年又晋升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被授予上将衔,占据了内务部第二把交椅,而实际上扮演着“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翌年便成了苏共中央候补委员,同时又是苏共中央检查委员。
苏联报刊透露,丘尔巴诺夫其人缺乏教养,能力平平,但却善于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取悦上级。当他担负内务部领导的职务后,越来越“目空一切”和“专横跋扈”。他依仗自己的权势和特殊地位,肆无忌惮地攫取私利,大耍淫威。据报道,苏联国家博物馆在5年内有130万克拉宝石不翼而飞,其中不少被丘尔巴诺夫窃为己有;国家的贵重古表竟成了他的私人用品。内务部改革专家克雷洛夫中将刚直不阿,屡屡和丘尔巴诺夫发生意见分歧,因此招致了对方的忌恨和仇视。丘尔巴诺夫将克雷洛夫排挤出内务部领导机关后,又诬陷他有经济问题,并亲自带领70多人的检查团进驻他所领导的内务部科学院,同时派人抄了他和亲属的家,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位专家感到难以承受人格上的侮辱和精神上的打击,1979年4月含恨自尽。
丘尔巴诺夫是莫斯科人经常私下议论的对象。苏联《星火》杂志披露,他酗酒成性,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滥饮,酒后丑态百出。人们多次看见他在内务部大楼的走廊里摇摇晃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酒鬼,竟被任命为全苏反酗酒斗争委员会主席。
在沽名钓誉方面,丘尔巴诺夫堪称登峰造极。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与他并无直接关系,但只因他光顾了一下贵宾席,就成了国家奖金获得者。他后来去阿富汗转了一圈,回国后,胸前又多了一枚战斗红旗勋章。
然而,丘尔巴诺夫和乌兹别克犯罪集团好景不长。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第二年,丘尔巴诺夫被解除第一副部长职务,改任内务部内卫军政治部主任,但直到1986年9月才被拘留审查,1987年1月被依法逮捕。他的同伙谢洛科夫1982年底畏罪自杀,66岁的拉希多夫次年10月猝然死去。
据塔斯社报道,丘尔巴诺夫案的案宗多达110卷,证人多达501名。整个审讯将持续几十天。舆论界认为,这一案件无论就其经济数额,还是政治后果,都称得上苏联战后的惊人大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