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我国高就业低效率的局面需要改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高就业低效率的局面需要改变
建国后,随着经济公有化、集体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也就越来越多地被政府包揽下来,而且城市越大,包揽的程度就越高。在这种“包揽”机制下,城镇就业逐渐形成了“一高两低”——即“低工资,高就业、低效益”的就业格局。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狂热气氛的催染下,演化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革”10年,全国共有1700万知识青年被“动员”去了农村。与此同时,却有1300万农民和1000万随军家属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1966年到1976年,城镇职工总数增长了67.4%,城镇就业面提高到53.2%,但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了9.7%,职工人均实际工资水平仅增长3.4%。“文革”10年,是我国城镇“低工资、高就业、低效益”格局的形成时期。
打倒“四人帮”后,知识青年潮涌回城。不可避免地恶化了企、事业单位已有的人浮于事、效益低的痼疾。据统计,1978年—1986年间,我国共安排城镇就业人员5886万人,平均每年736万人。这一时期,尽管经济实现了较为稳定和高速的增长,但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扣除了统计指标中的水分)平均每年增长仍未超过3%,大大低于“一五”时期平均8.7%的水平。
一般地讲,一个国家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家庭结构及人口年龄构成等因素的变化有关。其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经济愈发达,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才愈高。可是,经济发展水平颇低的我国,1983年就业面就上升到58.6%,大大高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是47.7%(1979年);西德44.9%(1980年);日本48.4%(1980年);法国43.3%(1980年)。而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又大大低于这些经济发达国家:日本1952—1975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9.13倍,就业面增长不超过3%;我国1952年—1983年,城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1.48倍,就业面的增长却提高了24%。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就业仍未摆脱“高就业、低效益”的格局。随着改革的深化,它将愈来愈成为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难题。
(《中国妇女》1988年第8期 石小敏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