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关于机器人的争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关于机器人的争议
自1954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原型机,机器人这个崭新的家族便在人类中间“繁衍”起来。
很快,各种类型的具有视觉、触觉、能行走的智能机器人相继诞生。它们出现在精密装配、核工业、各种恶劣环境和农业等工作岗位上。
据统计,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主要生产厂家有400多,机器人品种达700多,这个新生家族的总“人口”也达到了14万。
一些专家预测,到1990年,世界每年将有13万至14万机器人诞生,届时总数量将逾百万。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降临人世。
尽管机器人与世无争,处处服从于人类。然而,对它的诞生,人们颇有异议。
在机器人的“考核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数字:提高劳动生产率3倍左右,某些领域高达10—40倍;降低成本25%,每台节约劳力2—3人;代替人从事有毒、有害、危险环境下的劳动;深入某些人不能到达的极限作业领域等等。
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带来的高效率,使人感觉到了一种危机。有人提出:大量采用机器人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失业。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假若机器人的发展会抢走人的饭碗,它无论如何都将难以在眼前这个世界上立足。那么,使用机器人到底能否造成失业呢?
事实上,采用机器人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多少呢?据美国1985年的实际统计,由于使用机器人使4000人离开原工作,随之新工作却增加了12794人,净增了8000多个就业的机会。
问题显而易见,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异议,完全是杞人忧天。
(9月11日《经济参考》 孟祥杰、朱羽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