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孔祥熙当选奥委始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孔祥熙当选奥委始末
孔祥熙其人,自己不搞体育,也从不关心体育事业,却于1939年出任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中国第二任委员。
孔祥熙怎么“当选”的呢?原来,是由当时我国体育界名流、第一任中国奥委王正廷推荐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本来不景气的中国体育事业奄奄一息,唯一的民间团体“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也已处于瘫痪状态。“体协”的董事们东奔西散,无人过问。在这种情况下,王正廷只好自做主张推选了孔祥熙。
王正廷这么做,主要的考虑是“体协”没有经费,要找个有钱的来挂名。他曾向人说起这一原委:“体协是个民众团体,其经费以及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经费来源,都依靠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和门票收入三项。因此,当国际奥委的中国委员,必须选一个能向政府说话、有钱有能力的人才行。”这样,这个当年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就被请进了奥委会。当然,这里也有“私交”关系:王正廷和孔祥熙都是基督教徒,中国现代体育事业又起自教会的提倡;他们都是留美同学,又是同属一个“兄弟会”的哥儿们,过去王正廷又任过孔祥熙的实业处长等职;加之孔祥熙那时已是国民党的显赫人物,也有必要拉紧关系。
王正廷把孔祥熙这个“财神爷”拉进奥委会,在经济上也确实得了一些好处。194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去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回来没有路费了,王只好向孔告急,孔祥熙从纽约汇了3000美元,中国代表团才得以回国。
孔祥熙出任国际奥委后,从没参加过奥委会任何会议及活动,也不过问国内体育事业。按照《奥林匹克协章》,一个委员两年不参加会议或其他活动,就要以辞职论处。但孔祥熙自1939年“当选”直到1955年8月,才由奥委宣布他辞职,这颇富讽刺意味。
(9月11日《解放军报》 匡达人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