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访大粪专家孙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9
第2版(经济)
专栏:

访大粪专家孙喜
周熔
1959年冬天,刘少奇同志在全国群英会上,接见了两名大粪专家:一位是北京掏大粪工人时传祥,另一位是河北省丰宁县南辛营村农民孙喜。
转眼30年过去,当年名噪一时的孙喜已被人们淡忘了。前些时,我在承德采访,偶然听地委农牧经济部副部长郑北新提到孙喜,不由萌发了造访这位大粪专家的念头。
承德市到南辛营有300公里,汽车整整跑了半天。这个50年代初期的卫生模范村样子早变了,孙喜牵头的18人卫生专业队也不复存在,然而,村前、房后、路边却堆满了各种粪肥、肥泥和杂草秸。走路不小心,就会踩到“肥”上。乡长孙九明告诉我们:“这地方的农民爱施有机肥,就是冬天,也有人到30公里外的县城去掏厕所。”
看上去,孙九明不到30岁,却显得很老成。他从上衣兜取出个小本,如数家珍似地谈起种地的成本核算。他们这地方的人,种一亩玉米,用10个工,施3小车农家肥,再追撒15公斤碳酸氢铵(或尿素)就够了,一般比其他地方少施用10公斤化肥,照样,可以亩产400公斤粮食。包括设备折旧、牲畜饲料费用、种子等,满打满算,投资100元,净赚60元。
走进孙喜家那坐北朝南的小院时,他下田还没回来。家里没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粮食可不少,一间房的1/3地面,让装粮的大缸占满。
一会儿,孙喜从地里回来了。乍一看,真不像是57岁的人。他记性很好,30年的事,经他有声有色地一说,像刚发生过似的。从50年代初,他就开始在农村专门掏大粪,修厕所,将大粪拌上泥土晒干,肥田。当时,远近臭几里,很不卫生,妻子嫌他脏,闹别扭,甚至不让他上炕。可他“痴劲”不改,慢慢地,竟琢磨出用高温发酵方法,对粪便进行无害处理。
当年,刘少奇同志问他:“大粪发酵要多少温度?”
“60度。”
“需要几天?”
“3天就够了。”
“能行吗?”
“主席,如果3天大粪不发酵,我把这还给您。”他指着少奇同志送给他的英雄100号自来水笔说。
“好,你是大粪专家。”从此,孙喜几乎走遍全国,到处传授经验。省上的科研单位帮助总结了上百种发酵形式。河北梆子剧团还为他编了出戏。
下午,孙喜带我们来到地头,参观大粪发酵池。他说:“大粪发酵,一定要掺马粪,底部要透气,像烧柴禾一样,心要空。”他一家承包了16亩土地,种杂交高粱和玉米,3年前又在河滩新开荒3亩地,种了150株红果树,已长到半人高。农闲时,他仍坚持上山拾干粪,每年要发酵5吨粪肥。他说:“光用化肥,土地越来越板,地力提不高;施用有机肥料,庄稼吸收氮肥好,成熟得也快些。我就比别人少买化肥。”看来,当年的大粪专家还在用实际行动影响着众乡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