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京都裁缝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9
第3版(政文)
专栏:社会一角

京都裁缝摊
张海燕
在首都北京,服装商店和个体服装摊群随处可寻。五颜六色,颇引人注目。你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它们周围,不乏大大小小并不起眼的个体裁缝摊儿。
个体裁缝摊儿出现在大街小巷,时间虽不长,发展却不慢。据朝阳区工商管理局个体科透露:1982年在朝阳区注册的个体裁缝摊有52户,70人,至今年8月底猛增至459户,517人。从登记情况看,他们大都来自外地的江苏、上海一带,一家一户,人均每月纯收入不低于千元,有的多达三四千元。忙不过来时,请街道的老人或从家乡雇人帮助锁眼、钉扣、熨烫,按件取酬,进行流水作业。
相比之下,国营和集体的服装厂则发展缓慢。还是以朝阳区为例,1985年为268家,截至今年6月底才达374家。近年市政府针对北京做衣难、吃饭难的问题,提倡大力建设便民网点,一些街办服装厂相继成立。朝阳区工商局企业科的一位负责同志解释说,眼下国营厂家的“不景气”大概与个体摊点无需大量投资,易于“上马”有关。
个体裁缝摊缓解了“做衣难”。一位名叫李正兴的江苏裁缝自称“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1982年进京摆摊儿,曾在大连、西安等城市做过衣服。他说:“那时,北京人做衣真叫难呀,冬天的衣服夏天做,不然就穿不上。”现在街头的同行多了,生意仍不见下跌。我雇了7人,照样天天忙到深夜一二点。
要说如今的顾客,还真不比从前那么好“伺候”。一位家在甜水园的裁缝夏国平说,“我每天都得琢磨新样式,不琢磨就跟不上趟儿,生意还不叫人给抢了去?”“现在可不比80年的北京,尽是灰、蓝、白的布料了,样式也开放多了,做工比那时更挑剔。什么滚边呀嵌花呀,多啦!”“男士也讲打扮,裁剪西服、茄克、猎装的越来越多,不像以前尽是军便装、中山装。”
我在朝阳区红庙就见过这么一个裁缝摊点儿,三家,紧挨着,围满了人。一位留花白头发的妇女从布袋里拿出一块蓝白大花绸料,兴冲冲地让裁缝做件新式旗袍裙。人们一愣,“您穿?”“快60的人了,为啥不穿穿?”“这……合适吗?”她可不理这茬儿,把头一扭,“是你们出钱还是我出钱!”原来,她在一家毛纺厂干活,月薪200元。我不由问道:“去买件衣服多方便呀!”她笑了,说:“买不到相中的。现在老年服装太死板。”正埋头干活的裁缝这时插话说:“前几天,不就有一群退休教师拿着花花绿绿的料子来做衣服么!她们说这是世界大潮流,年龄越大,自然美越少,就更靠穿鲜亮点儿的衣服弥补,有道理的。”一位50多岁的男人拢来,风趣地加入了这场谈话,“您还别说,我就做了几件花衬衣,据我所知,有二三件花衬衫的老人多的是,外国人说这是晚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光顾裁缝摊的中老年人多,姑娘小伙也不少。一位体态丰盈的小个姑娘告诉我:“按说我这年龄的衣服好买,其实不然,常常拚命挤了一天的公共汽车,也没买到件合适的。如今布料品种花样才真叫多,什么真丝绸、朱丽纹、花贡缎、豪华绸等,看到中意的就想买来自己做。”
“那么,做衣服,价钱是不是比买便宜些呢?”我问。
“省不了钱”,有人说,“瞧!我这节布料才七八块钱,手工费就得十几块。”又有人说:“以前家里的衣服都是我做的,现在挣的钱多些,与其拾掇半天,不如拿钱买个清闲。”
裁缝接过话茬儿,说:“前几年,北京人大都光裁不做,图的是省几个钱,现在绝大多数要求连裁带打,图啥?舒适,省心。”
摆摊儿的裁缝与顾客也有吵嘴的时候。朝阳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的王一飞同志对我说,这里的个体裁缝与顾客因衣服质量发生纠纷,都由朝阳区服装公司来裁决。这些个体裁缝必须先经过该公司的技术考核,合格后才有可能领到营业执照。保护持照营业个体户的合法权益,取缔和打击无照营业者,成了协会的主要任务。前不久,一些无照摆摊者骗走顾客衣料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个体裁缝摊儿的社会声誉,因而,大多数持照营业的个体户把信誉和质量看得很重,他们明白:声誉不见得用钱换得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