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块块绿洲在延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0
第3版(专刊)
专栏:

一块块绿洲在延伸
本报记者 张书政
像绘制中的油画刚刚涂上去的绿色,宁夏黄土高原上出现15块新的绿洲。5年前,它们分别是沉睡千年的滩涂、旱川、荒原、枯岭。如今,片片绿洲人烟稠密,鸡犬相闻,绿树成荫,田翻稻浪。15块绿洲共居住着26680户人家,总计133400口人,开荒配套36.7万亩,种植粮油作物27.5万亩,营造成片林6万亩,有经济果林1.2万亩,种草2万亩。眼下,稻熟待割,百果飘香,是个大丰收年。
1982年,宁夏山区正处在特大旱灾的惊悸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宁夏山区列入“三西”开发计划,每年拨专款3000万元,为期10年共3亿元。喜讯传开,头戴白色无沿小帽的回族老农流着泪面向北京拱手。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山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等原因,个别地区尚未摆脱贫困。这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带和高寒山区,还有一部分自然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国家年年为这些地区发放救济粮、款。生活贫困,不少人家千里迢迢地走新疆、跑内蒙,异地谋生去了。
怎样用好“三西”建设专项资金,帮助这些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总结山区建设经验教训,决定改革传统的扶贫办法,探索新的投资方式,变单纯救济为着眼于经济开发,兴办经济实体和服务组织,发展商品生产,把脱贫致富同发展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他们提出“开发两个100万亩”——山区扬黄(兴建黄河扬水工程水浇地)100万亩、河套开荒100万亩,加上原有的400万亩耕地,共600万亩,就可形成大西北地区比较可观的宁夏商品粮基地。
“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方针政策在全自治区引起强烈反响。
一块块绿洲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工作,在黄土高原上的滩涂、旱川、枯岭上展开。
一批批自愿到山区或川区开发区创业的人们,带着生产工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开发区安了临时性的“家”。
人声鼎沸,马达轰鸣,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一条条干渠、一座座扬水泵站、一间间房屋告竣。
历史上,土地贫瘠的西北地区的农民,广种薄收,家门前种一片地,又到离家远的地方找片地种,并安个临时性的家。老家是根据地,临时性的家叫扎禾场,也叫吊庄子。如今,在开发区创业的农民也是两头有家,两头种地,他们不约而同地沿袭老祖宗的叫法,称开发区为吊庄。
6年来,宁夏各族干部群众以丰富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发出15处吊庄。这些吊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县内吊庄。同心、海原、固原3县的百里旱川,黄土丘陵和中卫、灵武2县山区开发的几处吊庄,都是在本县范围内组织农民边建新灌区边搬迁落户出现的绿洲。这些吊庄与老家距离近,来去方便,农民开发热情高;加上不改变农民与县的隶属关系,便于领导,投资省,见效快,都是“两年解决温饱,三五年已经比较富裕”。
县外吊庄。自治区政府在引黄灌区划出大片荒地,由山区所在县组织贫困乡农民开发、安家落户。目前全自治区已开发6处。这几处共开荒8.3万亩,种草4000亩,造林6900亩,建房2万多间,搬迁7740户,38700人。建立7个乡政权组织或建乡筹备组,建起3所中学、9所小学及部分商店、卫生院等。
吊庄的建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的发展趋势却是一致的,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再向现代化新农村方向发展。芦草洼、潮湖、大战场、狼鼻子梁等5处县外吊庄,经过4年艰苦创业,已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他们不仅大量出售商品粮、菜、果,而且发展起规模可观的养殖业,搞起劳务输出,兴办了烧碱、碳素等31家乡镇企业。人口逾万的芦草洼吊庄,今年人均经济收入将超过16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