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治理经济环境要除“三害”——首都部分厂长经理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

  治理经济环境要除“三害”
  ——首都部分厂长经理的建议
  本报记者 潘岗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拥护。那么,治理环境应从何处入手?前不久,参加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厂长座谈会的首都部分厂长、经理认为:政企不分造成企业没有自主权,无穷无尽的摊派,“官倒”的层层盘剥,害得企业苦不堪言,可谓企业的“三害”。治理经济环境,就要先除这“三害”。他们说,下定决心除“三害”,治理环境,搞活企业才有希望。
政企分开“难”在何处
“政企分开”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写入企业法之中。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这一观念,远远没有破除。厂长们说:前二年,原来一些行政性公司换成了经营性公司的牌子。他们牌子换了,对企业的行政制约权力并未削弱,反而打着经营的旗号,时时寻机“斩”企业。一位棉纺厂厂长诉苦说:过去统购统销,公司产销都管。现在呢,哪个产品好销,公司就搂了去,哪个产品平销,对不起,公司甩手不管。他生气地说,现在还不如以前了。
二轻系统的一家集体企业反映:他们厂的厂长历来都是上级任命,虽也搞过几次民主选举厂长,都是上级“内定”之后,才履行的形式。会上提出:集体所有制工厂厂长不由职工选举,而由上级任命,给企业造成的后果,给改革造成的危害,实在不可低估。有家厂连年亏损,一个单位主动上门要求联合——提供产品、技术,帮助还债,可该厂的上级——市二轻总公司发话:必须“三不变”。结果,美好的联合成了泡影。另一家工厂被上级指令与外地一厂家“联合”,工厂明知这种“拉郎配”得不偿失,却只好应允,结果给工厂造成很大损失。
企业活力来自于自主权。前一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无上级企业”,企业只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任何部门不得干涉企业的一切活动。可是,这项深受企业欢迎的改革,却在大范围推广中遇到了重重阻力。有的政府部门坚决反对,理由冠冕堂皇:“社会主义企业不能没有上级”。
看起来,要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冲破充满惰性的旧体制,首先要消除充满惰性的旧观念。改革既然是一种变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正因为此,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指出,进行政企分开,要比党政分开难一万倍,需要有韧性战斗精神。
“三害”之首是“官倒”
“国务院提出取缔‘官倒’太及时了”。
许多厂长这样说。何故?企业是“官倒”的直接受害者。
北京内燃机总厂年产十几万台发动机,年创税利上亿元,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初,工厂考虑到原材料涨价等减利因素,制订了严密的“内消化”措施。可没有想到,这家年用铝8000吨的大户,硬是被“官倒”弄得几近断炊。6月份,铝每吨6000元,如今已涨到1.4万元一吨,还抢不到手。副厂长杨青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经常组织职工学习上级文件,可学着学着自己也发起了牢骚:整天讲取缔“官倒”,可这些浮在秃子头上的“官倒”,该谁来管?
应当指出的是,“官倒”的危害绝不仅是少数人发了不义之财,“官倒”对企业的层层盘剥,甚至影响到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北京环宇电机公司,年产洗衣机用小型电机100多万台,去年创汇138万美元。可是,今年以来,“官倒”倒得原材料——矽钢片一个劲儿地涨,由原来的1650元一吨,直涨到每吨3200元,企业只好限产。今年原定的30万台出口计划已难完成,明年订的90万台出口合同更没着落。
北京光学仪器厂厂长助理杨石进反映,他们厂生产急需外汇,找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公司,不想对方公开声称:要外汇先得付“介绍费”,并且只要现金。
垄断性的“官倒”,害得企业有苦难言。许多厂长对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查“官倒”由衷拥护,但仍担心落空。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全国几家大的公司进行审计。表面上看,“官倒”害的是企业,最终受损失的是国家。
摊派种种与对策
禁止向企业乱摊派。企业有权拒绝不合理摊派。这话近年来常见报端。效果如何?一些厂长说,有些摊派收敛了,有些则更明目张胆。
有家仪器厂,烟囱明明冒的是白烟,可有个部门硬说是黑烟。工厂没办法,只好大请客。一顿丰盛的酒菜下肚,“黑烟”也“变”白了。
北京棉纺一厂需在某车站卸货,货场提出,你们不给提供汽车,我们就不能保证按时送货单到厂。工厂赶紧送去汽车。可时隔不久,站方又提出:去你厂这段沙石路不好行车,要修成沥青面的。
  一些搞摊派、勒索的人,是“管”得着企业的长官,对于他们,企业要说个“不”字,的确会冒风险。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一位主任就公开对厂长们训话:“不管你是多大企业,只要在我们的地盘上,我就有办法治你”。
最使厂长、经理痛心的是,过去一向被看作“清水衙门”的银行、税务部门,如今也有的钻进钱眼里。有5000多名职工的某机器厂,一天厂长突然接到税务所函:“罚你厂30万元”。摸不着头脑的厂领导赶紧登门拜望,人家也说得明白:有次你厂搞活动,所长大驾光临,厂长竟未“热情迎送”,慢待了。有啥补救办法?厂里只好竭其所能,先邀请所长去北戴河免费消夏,再去昆明免费观光。
摊派成为企业家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这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高兴的是,在企业法实施后的今天,许多企业家在呼吁社会的同时,自己也拿起法律之剑,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有这么一个例子。前不久,北京内燃机总厂接到一基金会“通知”,要求赞助10万元。厂长看后拍案而起,统统不给。结果,摊派者只好退却。内燃机总厂的尝试给人以启发:一切违法行为,虽然有背景,有来头,但真要硬顶也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企业逆来顺受。
当然,厂长们也看到,根除摊派还需要国家调整有关政策。他们说,目前,有些事确实不办不行,可国家没有这项预算,一些部门只好“羊毛出在羊身上”,进行摊派。他们建议尽快对各种摊派清理一番。必要的摊派,让其放到明处,通过适当增加企业税负使其合法化。这样做,企业支出起码有了“量”,另外,也为做到企业除税、利外,一切都不能摊派扫平了道路。
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能否顺利出台,最大的问题是取决于企业的承受力。因为企业有了承受力,国家才会有承受力。一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同志断言:搞活企业,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眼下,虽然“三害”仍在一些地方作祟,但中央、国务院治理环境的指令已经发布,只要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行动起来,“三害”末日,为期不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