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救文物与救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救文物与救人才
  丁己
读6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靳之林破译一批原始文化符号》的报道,引起我深沉思考。前几天,就听说靳教授又突发心脏病,再次住院。他那悉心研究民间艺术的紧张神态和透出心理重压的憔悴面容,萦绕在我的脑际。
靳教授曾长期在困境中工作和生活,但呕心沥血研究古老民间艺术的旨趣从不懈怠。他30年如一日,足迹遍布长城内外、西北戈壁荒漠,搜集民间珍藏的“活文物”,探寻埋藏在地下的“死文物”,并和古史传说相印证,终于破译出一批出土文物中的我国原始文化符号,揭示出华夏人民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一幅幅画卷。一门新的学科——“民俗民艺考古学”将从他的笔下产生。
前年,他从西安调到北京任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主任。因学院住房紧张,暂时安排他一家三口住一间居室。白天工作紧张,来访者频繁,只得在晚间安排小女休息后深夜写作,有时通宵达旦。紧迫的生活节奏,像拉满了的弓,怎能承受得了?知识分子的识大体的胸襟,使靳教授背着沉重的包袱,默默地奉献着。
现在,珍惜、爱护古文物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很可喜的,但是很多地方对研究古文物的人才则珍惜、爱护不够,这是很大缺憾。抢救古文物,先得救人才。盼着,盼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带给靳教授健康的容颜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