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京华小巷一书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

  京华小巷一书市
  本报记者 段存章
喜闻北京市海淀区一条偏僻街巷的居民,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在五道口东升街道办起一个书市。9月13日,记者访问了这个“地方不大,名气不小”的文化乐园。
下午3点,住在附近的城建四公司宣传部小王领着我漫步书市,只见个体开办的文雅书屋、憩乐书屋、市乐书屋、茂林书屋、校虎书屋,一座挨一座。我们走进初露头角的文昌书社,满面笑容的社主人孙捷仪正在门前书摊售书。这位28岁、高中毕业的青年,头几年经销衣服,后转办书店。他说:“我看到现代人爱学、爱美、爱吃,三者学为上,才选准卖书。开始生意特别小,资金几百元,书有二三十种,连房费也付不起。不到两年,资金发展到二三万元,各种书有300多种,日营业四五百元,最多的星期天上千元。”他从广州一次订购《无怨的青春》一书1万册,女青年们争着购买。他不大的书屋已不适应,又在古城新设一个书摊,月营业万把元。他说:“如果地盘允许扩大的话,明年准备把业务再搞得大些,与附近的一家国营外文书店赛一赛!”
在书市西头,有两间集体书屋: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五道口读者服务部。由经理鹿义忠个人承包,他雇3名社会青年做营业员。26岁的营业员王华润说:“我们这地方顾客文化层次高,主要是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效益不错的,经济效益差一点,勉勉强强够开支。”他们与附近的北大、清华、航天大学、铁道学院、语言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校、林学院建立供书关系,这八个学校的师生是他们的常客。新购进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圣经是怎样一本书》、《日本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受到大学生欢迎。我们与站在书摊前的地质附中女学生何屹拉话,她称赞说:“这里挺好,书层次高,经营活,服务态度也好。”
设在书市入口处的中国书店五道口门市部,地理条件优越。店窗玻璃上写着醒目的“国营”二字。书屋9平方米,资金9000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全年3万元的营业计划,但业务与个体、集体书屋比,显得较冷落。女职工张新娟、贾海林团结合作,工作辛苦。交谈中,发现她俩对书店现状不安和焦虑。俩人参加工作已十四五年,月工资55元,奖金15元,加起来也没有集体书屋刚雇来的高中毕业生报酬多。“你们没有承包吗?”贾说:“没有。我们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总算起来,还赔钱哩!”张说:“我们没有自主权,领导交给的政治任务,只能干好,保证读者满意。本应该经济与政治挂钩,但老是挂不上呀!”看来,她们急想不吃“大锅饭”,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