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强化酒类产销专卖管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1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强化酒类产销专卖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取消或放松了酒类产销专卖管理后,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
一是假酒泛滥,事故不断。目前,全国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名优酒。据21个省、市、自治区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已经查获冒牌名优酒1900多万瓶。去年以来,全国各地生产销售冒牌名优酒的非法活动仍十分猖獗。仅天津市去年1月至5月查处冒牌名优酒30多万瓶,远远超过正宗名优酒的上市量。去年3月至5月,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获了5起倒卖冒牌西凤酒案件,共计37520瓶。河南台前县9个乡中就有5个乡、16个村约500多人从事生产销售冒牌名优酒活动。陕西凤翔县118个小酒厂,60%以上的搞冒牌名优酒。1986年这些小酒厂的酒产量为1万多吨,其中33%是用工业酒精兑制而成。一些地方曾多次发生群众饮酒中毒事故。名优酒价格放开后,制售冒牌名优酒又翻新花样。据河南平顶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反映,今年7月底至8月20日,他们共查获制售冒牌名优酒案13起。一些不法分子一改过去用劣质酒冒充名优酒的办法,而且采用质量较好的二名酒冒充名酒,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二是杂牌小酒厂盲目发展,耗用粮食多,产品质量低。国营专业酒厂每100公斤粮食平均出酒40公斤,绝大部分小酒厂的出酒率比国营专业酒厂低30%至50%,1年浪费粮食约3.5亿公斤。据统计,1980年四川省乡村小酒厂曾发展到5000家。全国发展乡村小酒厂2万多家,年产近40万吨酒,相当于当年全国酒总销量的17%。由于到处新建酒厂,资金“天女散花”,致使生产紧俏名优酒的厂家缺少资金而难以扩大生产规模,造成名优酒更加紧俏的恶性循环。重复建厂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浪费了人力和设备,而且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盲目发展杂牌白酒厂,曾一度造成杂牌白酒积压难销。四川省有关部门只好采取搭配的办法推销杂牌白酒,给外省市糖烟酒公司经营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是偷税漏税严重。有些乡办小酒厂不分原料来源一律按饲料粮酿酒报税,少交税款。许多乡办小酒厂根本没有完整的帐簿,大都偷税漏税。许多集体和个体酒类批发商店为了偷税漏税,建立两本帐,甚至以免扣税为诱饵,与国营糖烟酒公司批发部争夺顾客。
四是盲目大上啤酒厂。1986年我国啤酒产量已达413万吨,消费粮食100多万吨。1987年,啤酒产量达到524万吨,比1980年增产6.5倍。但是,1987年以来,各地仍然盲目上啤酒厂。如河南安阳地区过去已有年产2万吨白条河啤酒厂。林县1个乡办啤酒厂1987年投产后,年产量达12000吨。1988年1月,安阳市有关部门又投资2000万元,扩建年产3万吨啤酒厂的工程。据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这一工程还需投资1000万元。而安阳地区不产大麦,缺乏原料。安阳地区是这样,全国各地盲目上了多少啤酒厂呢?
五是酿酒业耗粮与日俱增。据轻工业部介绍,我国酿酒业消耗的粮食每年正以100万吨的速度递增,这种状况与粮食生产的增长极不协调。1949年全国酒类总产量只有16万吨,而1988年已超过1000万吨。目前,我国白酒产量每年增长10%。全国酿酒耗用粮食1400万吨,相当于10亿人口一个月的平均口粮。1980年至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100多万吨,还不够一年喝酒耗费的粮食。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控制,将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实践证明:放开酒类产销专卖管理是一个失误,恢复和加强国家对酒类产销专卖管理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我建议:
一、国家重建酒类产销专卖管理机构。国家必须加强对酒类生产、经营的宏观控制。
二、整顿酒类生产。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要整顿酒类生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建厂,重复建厂,不符合要求的小酒厂要关、停、并、转,有条件的小酒厂和名优酒厂实行优化组合。目前,国家要下大力气控制啤酒厂的发展,严格控制引进啤酒生产线和进口大麦。
三、加强酒类专卖管理。酒类批发业务必须由地、市、县级国营糖烟酒公司负责,或由专卖部门委托供销社代理,其他任何部门不得插手;酒类零售业务,由专卖部门批准的国营商店,供销社、集体商店和个体商店经营,凡销售酒类者必须服从各级地方酒类专卖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准购销来路不明的酒。
四、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国家要制订有关法律和法规,对制售冒牌名优酒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惩处。
河南安阳市糖烟酒公司经理办公室
中共安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赵广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