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改革者的自信力——记仙桃市中医院院长邵权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2
第3版(政文)
专栏:

  改革者的自信力
  ——记仙桃市中医院院长邵权武
人情,在一些人眼里,大于制度、高于法规。闯过人情关,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力。
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院长邵权武就是这样的人。他上任5年来,摆脱人情的“魔圈”,致力改革,使这个医院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机制的全国文明中医院。最近,卫生部授予邵权武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改革家。
邵权武就任院长不久,院里一名科室领导在家里接待病人,上班迟到了。论资历,属这位干部资格老,论技术,算他精。不少同志劝邵院长给他一个人情,留点面子,免得“鸡飞蛋打”,以后事情不好办。可邵权武是个难得“通融”的人。他认准“制度就是法规”的理儿,硬是照章给予处罚。此事震动了全院。为从严办院制定的20多项规章制度,因此得以顺利推行,原来的那种纪律松弛和混乱现象不见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子风波”刚平息,一位分管文教卫的副县长带着一名副主任,跨进邵权武的门槛。寒喧几句,便要求邵权武开“绿灯”,将在中医院工作的另一名副县长的儿子,送去读书深造,并要邵权武当面表态:由中医院出2000元学费。邵权武心里清楚,对于那位整日东游西逛、工作起来吊儿郎当的“公子”,送他去学习只不过是“镀金”,有违众命。纵然一张张“条子”晓以利害,一个个“电话”软磨硬施,邵权武就是不松口,还是那句话:“他不够格,按制度办,一视同仁。”
“老邵呀,不要太认真了,惹恼了当官的不好下台呵。”好心的同志这样劝他。他却笑笑:“我没什么瞻前顾后的,反正头上的‘乌纱帽’也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砸了这个碗,还有我那个‘处方权’呢。”
邵权武刚上任那会,全家除了自己还都是“黑户口”。三个孩子,大的上高中,小的读初中,年过7旬的婆婆离不开人照料,全家6口人全靠他那百十元工资度日,生活之维艰,可想而知。后来,组织上决定让他老伴到医院洗衣房做临时工,增加一些收入。
在精简机构和优化组合中,这个医院要清退部分临时工。邵权武对妻子说:“我当上了院长,就该把医院搞得像个样子。这次清退临时工,你可不能拖我的后腿。”
“我不想让你为难,可全家老小要吃饭,3个孩子上学要花钱,我没有工作,一家生活困难就更大了。”
“我们只有‘勒紧’点,慢慢过吧。”
老伴通情晓理,第二天办了退职手续。
在人们眼里,邵权武似乎六亲不认,其实并非如此。
中年主治医师杨进飞,原先和邵权武同在一所镇医院工作。“文革”期间,邵权武任副院长,杨进飞造过他的反。真是冤家路窄,1984年,他俩先后调到市中医院。在邵权武手下当医生的杨进飞,心里总不是滋味,接连打了三次报告,要求调走。邵权武知道个中缘由,善解人意。他接连几次找杨进飞谈心:“你过去那点事,是历史造成的,哪能怪你!”他还说:“你是技术骨干,应该多作点贡献,请你相信我。”医院实行聘任制后,杨进飞被聘为内科主任。得到院长的信任,杨进飞工作劲头大增,他潜心钻研治疗“再生障碍贫血”的科研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并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全国23个省的大批患者慕名求医。
美言一句暖人心,好事一桩众人夸。几年来,邵权武做过不少“不近人情”的事,得罪过不少人,似乎处境艰难。但是广大医护人员不这么看。他们说,邵院长办事公道正派,在他手下工作,再苦再累,甚至挨批评,也舒心坦然。(魏国普 宁习洲 毛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