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3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
  ——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
  张卓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已有十年了。改革初期出现难以避免的撞击反射阶段已经过去。改革的深化要求总体设计,目标明确,分步实施,配套进行。理论研究的深入,改革经验的积累,不同的改革思路应运而生,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鼓励。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吴敬琏、周小川等同志撰写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一书,向我们贡献了一个颇具特色和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很值得一读。
本书汇集了目前在我国经济改革论坛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协调改革论者”“整体改革论者”——的代表作。据笔者所知,本书作者在改革理论和战略选择方面至少作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首先,本书作者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论坛上最早提出并一贯坚持改革需要有整体设计、配套进行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地规划,而不能零打碎敲。1984年10月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本书作者在1985年就提出了改革的总体规划,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在企业、市场和宏观调控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其它改革也要配套进行,如“价税财金”联动配套改革等。这是有关我国经济改革整体设计较早和较完备的规划,当即引起了经济界和理论界的重视。
其次,坚持用经济学原理指导经济改革思路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据此,理论的逻辑自然使作者十分重视价格改革和建立竞争性市场,并对忽视和贬低这种观点,而单纯依靠放权让利、忽视机制转换的主张和做法表示异议,因而有时人们称他们为“价格改革中心论”者。其实,他们是市场取向改革论者,他们是从扩展商品货币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强调市场——价格改革的。重视理论对改革思路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比较研究。本书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比较了东欧等国进行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例如,理论探索和比较研究使作者坚决反对行政性地方分权化倾向和市场分割主张,坚持经济性企业分权和建立统一的竞争性市场的主张。作者的这一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再次,强调改革和发展的配合,强调良好的经济环境对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经济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起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模式;同时,改革又要求有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供求基本协调、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商品的卖者之间展开竞争,才能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讲究经济效益。
作者在研究从各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时,一再强调要治理环境,为改革的深化、为增强市场协调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作者较早地提出要正确处理工业发展速度、生活水平提高和改革这三方面的关系,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我很赞赏本书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愿意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也担心作者大步配套改革、短时期实现体制转轨的主张风险太大,虽然合乎逻辑,但可能因难度过大而无法付诸实施。这个问题,有待今后实践作出判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