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我国居民平均化消费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居民平均化消费模式
在不太遥远的过去,中国居民的消费一直是相当整齐平均的。10年后的今天,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们竟在复制一个相同的消费模式,尽管层次已经大大变化了。
耐用消费品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入我国居民家庭的。1983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2.5台、冰箱1.7台、洗衣机2.91台、录音机27.1台,1986年分别达到27.4台、12.7台、59.7台和51.6台。3年时间,上述几件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就平均上升了5.5倍;而1987年又比1986年平均上升了1.26倍。从普及时间看,是相当短促的。我国仅用三四年时间就达到苏联东欧国家花了10年时间才达到的水平,我国城镇居民1987年拥有的“新四件”,早已远远超过日本、南朝鲜,乃至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1500美元时的水平。从消费面上看,我国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是相当整齐的。根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高收入阶层
“新四件”拥有量与中收入阶层的拥有量没有什么差别,中、高收入阶层的拥有量与低收入阶层的相差也不大。在一个相当短的时期内,人们都在追逐这几件耐用消费品,如此
“平均”现象在世界消费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农副产品的消费,也存在着平均化趋势。1987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消费约占53.47%,在全国几个大城市中,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都是大幅度增长的,而且大都集中肉、禽、蛋、奶几项高营养食品上,把“提高食品质量”作为近期最迫切实现的第一位的消费目标。
如果说人们是根据收入的层级,或不同的偏好依时间次序消费不同的商品,那末就不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什么惊人的影响。可现在是把扩张消费的压力高度集中在高档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上,物价上涨由此拉开缺口,就成了当然的事情。
(9月14日《解放日报》 张新华、刘瑞中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