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国外职称的发展趋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外职称的发展趋向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称的评聘发展趋向有以下特点:
职称等级档次趋于简化 从各国的职称发展史看,起初,职称不仅等级档次多,而且比较乱。经过多年的发展衍化,在职称的等级档次方面,目前总的趋向是简化。
例如西德高等学校教学人员的职称原来很杂,名目繁多,有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科学参事、高级学术参事、讲师、高级讲师、具有终身职位的讲师、获得大学授课资格的科学助理、助教、高级助教等。1976年公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则规定专职的科学和艺术教学人员队伍由4类人员组成:①教授;②高等学校助教;③科学和艺术辅助人员;④实现特殊任务的教学人员。
学识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取得职称的人员的学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国家都普遍与学位紧密挂钩。
在美国,一直把具有高级学位硕士、博士,特别是博士学位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职称的条件。
在苏联,没有学位的一般很难授予高教和科研职称。
工程师、会计师等资格,在国外大都严格规定必须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者才能获取。只对那些个别没有规定学历,成绩突出者予以开放,但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
普遍实行竞选、聘任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一,在考核评定的方法上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实行竞选、聘任制,选优汰劣、定期聘任,以利于新陈代谢和人才的竞争成长。
注意在中青年中评聘,不搞年龄上的论资排辈 国外多数国家评聘授予职称只强调学识水平、学位和专业学术技术贡献,在年龄上不搞论资排辈,而且注意及时把相应职称授予那些年富力强,正处在人生黄金时代、已达到相应水平的科技人员。
据统计,美国的助理教授、教授和副教授一般都是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最佳年龄期,即25岁至45岁时评聘授予的。
在西德,1960年高校教授和讲师,50岁以下者仅占45%,1977年增加到71%。
(9月10日《中国劳动人事报》王天成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