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苏北首富刘冠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6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北首富刘冠发
  聂宏伟 蒋亚平
他估计自己是苏北地区的首富。准确地讲,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私营企业家。他对自己作上述宣称时,没有隐晦,没有矜夸,也没有恐惧。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固定资产350万元,50万元流动资金,全属于他个人。
依然不富裕的中国人中,有富了的。他也富了,但他敢于公开钱的来路,这同那些人不一样——譬如靠歪门邪道发家的少数个体户、譬如仗权谋利、包括敢在同“洋人”交易时捞一票、眼下为众矢之的的“倒官”和“贪官”,那些人不敢说有钱,他敢说。还有,他的钱不是挥霍了或者密藏起来,而是投之于生产,成为能生出“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增殖资本。
11年前秋季的一天,谁都想不到他会有如此眩目的今天,他自己也想不到。那天,他被作为“专政对象”铐紧、站在桌上,接受万人审批。整整6个小时,全身汗水淋透,连吐三口鲜血。起因很简单,因抗议不公冲撞了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继而又不识体地冒犯了人家的关系网。
525天的冤狱,他一天也没服过“罪”。“我根本不怕”,他对记者说。整了半天,实在没有证据,人家放他出狱,打算以此了事。他却不干。上北京递状子,一蹲5个多月,惊动了当时正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一切终于大白天下:复职,补钱,整人者认错。
也许正是在对这种坎坷命运不屈抗争中铸出的坚韧性格,成就了他现在的事业。虽然这事业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仍不时显得有风险。
洗尽身上的污水,他首先想的是要“大干一场”。1979年后的第一个承包浪潮,给他送来了机会。凭着过硬的技术,他大胆承包了当地一个建筑队。4年磨难,4年艰辛,他承建的项目相继获得省、地颁发的优质工程奖。一时名声大振。他也由此获得一笔就是现在也不可小觑的财富:按承包合同规定分得的50万元利润。
凭这笔钱他完全可以住进洋楼躺在席梦思上,吮着冰镇可乐,看着遥控彩电,怡然自乐,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家人几辈子用不完(按4年前的物价)。”家里人、好心的朋友,也都这样说这样劝。
他执拗地说:“不”。抛出已经提在手心的50万元钞票,又在县里有关方面支持下贷来30万元,江苏省东海县光发工业公司就这样呱呱落地。
人们可以把他这一举动理解为一个长期受到挤压的人,想靠自己本事干出业绩,以赢得社会承认的冲动。但是4年后的今天,谁也不否认他当时果断决策背后深藏的大胆和精明。
短短56天时间,4000平方米的楼房、厂房平地而起。公司所属的“综合建筑材料厂”震动了东海县城。于是他的身份在东海县城来了一个彻底的颠倒,由5年前的“阶下囚”变成了人们效仿的“先进”。同样是全县大会,对新人新事充满新鲜感的县委书记赞道:“光发公司的速度,就是深圳的速度,我们要学深圳,就先学光发公司好了……”
自此一发不可收。凡是他公司承建的工程,不论大小,几乎都是全优工程,所建东海供电局综合大楼,捧走了连云港市的金杯。到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拥有7个分厂,650名职工,今年总产值可达450万,利润30万元。
记者采访,他有问必答:
“辛不辛苦……从1979年算起,我没休息一个星期天;
“有何艰难……你说有没有?私人企业,任务没计划,靠自己招揽;原材料无人管,靠自己折腾。不过这样也好,使我们少了依赖性,多了好胜竞争心。
“生活……当然富啦。别人说我全身五六个口袋都装满了钱。是有钱,但大都花在扩大再生产上,不敢奢侈。你信不信?我没穿过西服,没穿过皮鞋;
“处境怎样……是说外界对我的态度?不‘冷’不‘热’。这样好不好?好。在我看,不‘冷’不‘热’是个好气候。太‘冷’了,不支持——我倒不怕,我从来没个怕。起码党的十三大支持我们,宪法里写了,私人企业条例也公布了,对我们的合法权益都有明确的保护——主要是顾虑太‘冷’了,卡脖子,干不成事;太‘热’了,实话说,也不好,左一个会议,右一个参观,精力和财力都受不了;
“打算……哪能没有。我们东海很有条件。我现在已和广州、海南、深圳,包括香港挂上关系。手里还有一个大项目,有资源,有技术,国内国外都有市场,就是资金不足,要3000万元,一下找不来。现在不干,过几年干。过个十年八年,产值弄到一个亿。国营大企业比不过,比比一般的没问题。”
他说这些话时,声音不高,却语调轻快,信心十足。
他姓刘名冠发,年五十有一,名片上的职务是江苏省东海县光发工业公司总经理,这头衔不是上级任命,也不是撑着胆子承包、租赁赢来的,是名副其实自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