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由臃肿僵化到小巧灵活——奥地利改组国有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6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由臃肿僵化到小巧灵活
——奥地利改组国有企业
  本报记者 江建国
自1986年底以来,奥地利开始实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国有化企业改组计划。在“小些、灵活些”的口号指导下,奥地利政府着手把过去高度集中、僵化笨拙的国营企业逐步改成自负盈亏、小巧灵活的经济实体,目标是使国有工业更富活力,自觉参加国际竞争,追赶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
奥地利是西方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电器电子、有关服务业,无所不包。1985年其营业额达1986亿先令,雇员10万多人,占全国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8%,其产量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19%,其中生铁占100%,钢产量占95%,电力83%,铁路运输90%。
国有化企业管理体制具有某些先天性的结构缺陷。改组前的奥地利工业控股公司不像一个经济康采恩,更像一个迭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克赖斯基时代的“宁愿举债,不要失业”的经济指导思想更加重了国有化企业负担,致使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据一些经济学家分析,国有化企业的10万员工足可裁掉一半。企业负担着沉重的社会福利支出,而不管盈利还是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大量举债补贴国有企业亏损。到1985年,奥地利国有企业的弱点全面暴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不多;由国家补贴继续生产国际市场已经过剩的产品;生产率低;企业决策机制不灵,信息渠道不畅;用于科研的支出降到最低水平。1985年底,奥钢联濒临破产,给奥地利政府敲响警钟,终于下决心为国有化企业寻找新的出路。
按照1986年11月当选的奥地利新政府的计划,国有化企业改组分几步走,涉及诸多方面。
首先,简政放权。政府总理及有关部长不再干预企业经营,理事会成员和企业经理不再按党证颜色任命,而是选拔英才。最上层的奥地利工业控股公司的理事会成员及直属行业控股公司的领导由42人减到19人,理事会成员则只有2人。一些在私有企业经营有方的人才被选拔到国有企业最高层领导岗位上。
第二,自上而下地全面改革结构,转变职能。最高层的奥地利工业控股公司不再干预经营,所作决定只涉及整个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第二层的行业控股公司由原先的11个归口合并为7个。职责也主要是指导本行业的战略问题。最下层的企业变成股份公司,经营独立自主,自负盈亏,透明度、灵活性大大加强。
结构变化目的是促进实质性的变化,去年10月,奥地利政府规定,改组后的国有企业有两大任务:一要改变投资方向,从原材料工业转向市场需求增长的新技术。原先确定1986—1990年间投资总额的85%还是投向传统工业,现在决定至少有50%要投给新技术部门;二是国际化,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积极靠拢欧洲共同体,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提高企业素质。与此同时,确定了政府补贴逐年缩减的方针。
奥地利国有工业改组是政府、工会和各企业同舟共济的结果。为了长远的发展,工会同意削减社会福利和裁减员工。整个国有化企业的雇员1988年3月已减到84000人。企业发放养老金的办法也进行了改革,今后只有赢利的企业可以给予养老金补贴,否则在职职工要拿出工资的一部分,以维持企业的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由于各方面充分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裁员和削减社会福利这两件敏感的工作,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奥地利公共经济及交通部长施莱歇尔说,改组中的国有企业已显示出生命力,7个归口行业中有4个今年已经赢利。据他分析,90年代初奥地利的国有化经济将走上全面健康发展之路。(本报波恩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