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民主选举厂长的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7
第1版(要闻)
专栏:

  民主选举厂长的风波
  新华社记者 李南玲 成建
一场全员民主选举的风波,使名声显赫的成都轴承总厂厂长张致祥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1987年,张致祥因改革成效卓著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与那次出名相比,这次他却是以跟头“栽”得重而出了名。他“栽”在自己一手设计、导演的民主选举之中,在他力主促成的全员选举厂长中“落马”了。
今年3月7日,成都轴承总厂民主选举厂长的日程进入最后阶段——全员投票选举。近3000名职工依序走向票箱。会场气氛凝重,唱票声敲击着人们的心扉。选举结果:张致祥和另一名经上级主管部门资格审查认可的正式候选人,得票都不到1/3,不是候选人的助理工程师杨久源却以1184票位居榜首。
大爆冷门的选举结果,从工厂到社会舆论哗然:为什么这个受到各界称道的改革者得不到职工的拥戴?
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和舆论压力下,张致祥的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问号: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为工厂却得不到职工的理解?为什么自己这个“火车头”走的是正道,却与“车厢”脱了节?更欲罢不忍的是,难道自己呕心沥血搞出来的改革方案就这样付诸东流?
若要问公道话,轴承总厂的绝大多数职工都会说,张致祥在工厂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失误,是个有魄力有干劲的厂长。他上任7年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工厂的产值增长6倍多,利税增长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近一倍,职工收入翻了一番。
群众的评价和过去的成绩并没有使张致祥感到慰藉。“这几年,轴承厂的改革之所以走在成都市的前列,是与全厂职工的支持分不开的,可怎么突然之间彼此陌生了呢?”他在痛苦的思索中寻求答案。
全厂投票前,厂里曾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酝酿。这期间,不是候选人的杨久源在竞选演说中提出了一些打动人心的许诺:他当了厂长不搞“全员风险抵押承包”,“保证每个职工每年增加500元收入,人人有住房”,“每天中午免费供应午餐”。这些许诺,特别是不搞风险抵押的确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和支持。
职工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的群体经营意识淡薄。张致祥针对企业承包中出现的这些问题,1987年初提出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改革方案。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进行可行性论证后,认为这项改革是探索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一种新途径。这一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全员承包、民主选举、风险抵押、劳动组合。
为什么职工不支持他进行这一改革?职工们的回答几乎相同:当时听说搞全员风险抵押就是人人要出钱,不出钱的以后工资、奖金都没份,看病也不报销药费。这种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还不是职工出钱,厂长挣表现!
面对职工的回答,张致祥震惊了。这项改革方案,从酝酿到准备实施,虽然前后经历了1年时间,但忽略了参与改革的主体——3000名职工,他们不了解这项改革内容,有些思想问题也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落马后的张致祥打起精神,来到职工当中。爽直的工人们对他倒出了心里话:“厂长,你的功劳大家没得说。但工厂的几件大事我们都不清楚,我们看什么都是‘毛玻璃’,模模糊糊的。”“改革的事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你得给我们交个底啊!”
答案就在这里: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厂长应当有强烈的群体意识。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参与程度如何。张致祥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
由15名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考评领导小组对获选票最多的杨久源进行了资格审查。审查结果认为他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他的治厂方案也缺乏科学性、可行性。最后对他投了否决票。
工厂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生产急剧下降。
张致祥在反思,职工们也在反思。不少当时为了出气而投了反对票的职工深感后悔。
4月4日,工厂职代会重新选举厂长,张致祥获得81.1%的选票。4月12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他又重新出任厂长。他当即宣布每周一个下午为厂长职工对话日,及时将自己的打算向职工交底,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向厂内职工全面介绍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内容、作用和意义。
当职工们了解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内容、作用和意义,便接受了这一改革方案。现在,全厂人人争交风险抵押金。
一番起伏过后,轴承总厂“全员风险抵押承包”顺利展开,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进一步改革深化,建立起由职工代表组成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职工监察仲裁委员会、职工生活管理委员会。这3个职工参政机构已开始各司其职,职工名副其实地参与了企业的重大决策,工厂出现了更加兴旺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