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愚公”的改革——记遵化县沙石峪的10年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7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已十年征文

  “愚公”的改革
  ——记遵化县沙石峪的10年变迁
  河北 庚泽
改革的10年,滚滚大潮席卷着中国大地。
闻名全国的“当代愚公”之乡——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峪,如今都起了哪些变化呢?
阵痛后的喜悦
当历史的车轮刚刚跨进20世纪80年代,维系多年的中国农村“大一统”的经济格局,在滚动的改革春雷声中迅速解体。诚实憨厚的沙石峪人,因为没有得到上级的指示,依旧走着过去的路。而当激荡的春潮漫上这个偏僻的山村时,党支部毅然决断:实行大包干。
饱经沧桑的阎占春在大街上骂道:“沙石峪出了奸臣,想搞大包干。”年近花甲的李凤城指着刚接任的党支部书记阎福忠的鼻子质问:“贵顺书记领咱们干这么多年,创下这么大的家业,你上台一个月就敢全给分了?你咋这么大的胆子?”
“沙石峪走回头路搞单干了!”
“沙石峪该有好戏看了!”……
曾经饱尝酸甜苦辣的老人和那些在一条老路上走惯了的人,当新生活的美景尚未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是不肯脱开旧轨的。况且沙石峪从1982年就开始实行工资制,规定每年每人增资10元,男满70岁、女满65岁的村民,生活费全部由集体负担,每月另发零花钱20元。到1983年男劳力月发工资60元,女劳力月发工资50元,年终还分超产奖。有这样的“铁饭碗”端着,还搞什么大包干呢。也难怪群众如此,就连支持搞大包干的党支部书记阎福忠,在眼巴巴看着人们从集体拉走牲畜、扛走农具,分走土地和果树的那一刻,也有一种撕肝扯肺的感觉,不免两腿发颤,手捏一把汗,喃喃自问:“真的分了?”
伴随变革而来的,是生产力的飞跃。土地和果树落实到户头上后,前所未有的景象出现了。1984年春的使者尚未来到人间,沙石峪的9岭17沟已是人欢马叫、春意盎然了。飒飒秋风吹走最后一缕暑气,人们流下的汗水、付出的心血转化成了累累硕果。粮食总产突破百万斤大关,果品虽逢小年仍产30多万公斤;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50元,比1983年增加150元。人们望着缸满囤流的粮食,攥着大把票子,昨天的担心和忧虑换成了喜悦。阎福忠深有感触地说:“粮食百万斤是沙石峪写在墙上的计划、喊了多年的口号,可总也没实现。一搞大包干居然变成了现实。”担心搞大包干重吃单干时的苦头、愁得几夜睡不着觉的李凤忠,乐得逢人便说:“大包干还真灵,我家粮食比往年多打一倍。”
沉痛的反思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不仅使沙石峪名扬全国,也曾赢得不少国际友人的称赞。而当沙石峪人从10年恶梦中醒来后,对此进行了反思。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确曾使沙石峪粮食亩产突破过千斤。然而,它也确实引导人们单纯追求粮食生产,干了一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蠢事。1975年村党支部提出:搞人造小平原,炸掉两座山,20年内把全村5000多块地合并成10块,每块100亩,两年搞一块。当年冬天,全村男女劳力齐出动,从早到晚,炮声隆隆。一个冬春,真的造出百亩“环山田”。
造“环山田”到底是得还是失!群众算了一笔账:50亩地扩大为100亩,边造地边打石头卖给国家,收入1万多元,而为增加50亩地,砍掉果树200棵,花3万个工,折合投入资金2.1万元;自制炸药20多吨,花成本1万多元。他们说:这不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吗?高投入、低产出,使得沙石峪始终没能摆脱贫困的羁绊。
教训是深刻的,反思是痛苦的。教训与反思又能使人聪明起来,从迷茫走向光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回到了实事求是的路线上来,决定废除那个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喊出去了的“20年把沙石峪改成10块地的计划”。老书记张贵顺几次自我批评说:造“环山田”是我的责任,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再搞下去,沙石峪的家底就要败光。
当沙石峪人站在了实事求是的基石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致富的蓝图变成了现实。他们又新栽了3万多株果树,发展了300多亩葡萄园,1985年村里办起一座年加工水果10万公斤的罐头厂,去年又新建一个年产100吨的葡萄固体饮料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全村收入陡增,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去年全村总收入137万元,比1978年增加96万元;人均收入1128元,相当于1978年的6.7倍,全村240户中有60户成了万元户。
“愚公”念起生意经
沙石峪祖祖辈辈把土地视作“衣食父母”,长年与土地厮守在一起,可土地并没恩赐给他们富足的日子。改革中迅速活跃起来的商品经济,在山外已形成不可阻挡的势头的时候,山里的沙石峪人那“以农为本”的门户仍然严严实实未曾启开,信奉的还是:无商不奸,庄稼人不能入这个门。
老书记张贵顺看破“红尘”:靠“土里刨食”刨不出富路。他率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栽上了6分葡萄,并鼓动和他地连边的韩世林也栽了5分地的葡萄。可是韩世林自从栽上葡萄苗那天起,心里就敲开了小鼓:庄稼人用好地种葡萄本份吗?上级允许吗?难解的疑虑使他第二年春天就背着张贵顺把葡萄苗全刨出来卖了,又种上庄稼。这年秋天,张贵顺6分地产的葡萄卖了500多元钱,上级既没查也没追。
讲究实际的韩世林们后悔了,头脑里“以农为本”的观念崩溃了,壮起胆子迈进了商品生产领域。他们在着力管好果树的同时,把葡萄发展到300多亩,这个小山村成了四处飘香的美丽的葡萄园。今年光葡萄一项人均收入就达400多元。
天津市河西区园林队的光临,带来大中城市需要美化环境的松柏树苗和沙石峪的假山石受到青睐的信息。这正是沙石峪的优势。老书记张贵顺当即决断:分兵几路到大中城市推销他们的“产品”,并签订供销合同。几年来,200多万株松柏树苗为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的市容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为沙石峪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假山石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塑造了奇景,还东渡扶桑为日本人民生活增加了情趣。如今沙石峪人再不是搬山造田的“愚公”,而是具有现代文明的一代新型农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