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略论美苏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7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略论美苏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向
  王海涵
近三年来,美苏关系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两国接连举行了四次首脑会晤,签署了第一个削减战略核武器的中导条约,并就阿富汗问题达成了苏联撤军的协议。双方就军备控制、地区冲突、人权和双边关系等广泛问题进行了频繁的多渠道的对话。对话的趋势在发展,对抗的方面在减缓。总的看来,美苏关系已有很大改善,逐步出现了一个新的缓和时期。一
美苏这种缓和的总趋势将会持续发展一个较长的时期。虽然它们在竞争共处中互为对手,但这一总趋势似不致轻易发生逆转。因为:
(一)苏联对外政策已经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调整。这一调整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戈尔巴乔夫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在外交领域提出了“新思维”,并作出了重大的政策调整。在对美关系上,他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思想,强调核时代苏美必须“相互依存”,承担责任,保持“利益均衡”;强调双方不可打核战争,将武器削减到“合理足够”水平,以保证相互安全;强调双方由军备竞赛转向裁军,发展美苏间的和平竞争关系。为此,苏联一直谋求加强同美对话,减少对抗,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不少让步。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对过去的外交错误作了批判,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调“合作、谅解和对话”。在对美关系上,可以预料,苏联会在美国新总统上台之后利用当前的有利势头,继续推进缓和并发展苏美关系。
苏联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政策调整,无疑对美苏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形势产生影响。诚然,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复杂,新旧思想还在进行着尖锐斗争。但一般认为,只要苏联致力于改革,在外交上需要设法同其他国家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的关系。
(二)美国对苏联改革的看法出现明显变化,两党对苏联政策渐趋一致。
美国对苏联的“新思维”一度持怀疑、观望态度,曾采取全面紧张和一味强硬的对策,试图不给它以喘息之机。但经过观察和内部争论,美国似已认为,苏联国内,特别是外交政策正在出现实质性变化,利用这些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会更符合美国的利益。里根政府将其对苏政策建立在“现实主义、实力和对话”的基础上,表示要同苏联建立“新的工作关系”,愿意同苏谈判和签订军控协议,并愿意协调地区问题立场,使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合作”。这一政策的转变得到了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的广泛支持。目前,在为争夺总统宝座的角逐中,两党政界人士都呼吁不应以党派政治,而应以美国的利益来决定对苏政策。两党候选人对苏基本政策无重大差别。总之,美国现行的对苏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缓和趋势将会得到推动。
(三)美苏经济实力相对下降,都希望加以改变。
长期来,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军事负担过重,与美国和西方的经济实力差距扩大,亟需重振经济。戈尔巴乔夫发动改革,任务相当艰巨,今后二三年尤其如此,因此更需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需要西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里根在7年中花了2万亿美元重整军备,付出了重大代价: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财政赤字激增,对外贸易严重失衡。美国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战后初期的50%左右降为23%,面临着日本、西欧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上的严重挑战。正如基辛格、万斯所说,美国“尽管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单方面决定世界事务的能力已日益下降。美国不再具有战后初期那种在国际舞台上凌驾一切的财力”。因此它同苏联一样,也需“从冷战的代价和紧张中缓一口气”。
美苏两国的经济积弊甚深。无论是苏联的改革抑或美国的调整,都需要较长时间。今后美苏都将突出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短时期内难见分晓。
(四)国际关系的变化,导致并促进了美苏关系缓和。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正出现一些历史性的变化。首先,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上升。美苏本身需要加强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且又需要日本、西欧的合作。经济关系中这种相互依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政治的缓和因素增加,意识形态因素趋于淡化。其次,随着各国竞相发展综合国力,日本、西欧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上升,多极化趋势变得更为突出,使美苏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对减弱。再次,虽然核武器不断更新,但两大对立军事集团都感到核战争打不得也打不赢。与此同时,世界人民的裁军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可能性在下降。所有这些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必然影响到美苏关系的发展。二
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美苏出于共同的眼前需要和各自的长远打算,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缓和。这种缓和比以往更为现实、持续。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美国对苏政策的考虑看来是:欢迎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同时继续保持压力,在苏联作出相对多一些让步的条件下逐步改善美苏关系。苏联对美政策的考虑似是:继续同美国进行有效果的对话,力求进行互利的合作,谋求削减军备,加快苏美关系发展的进程。在美苏关系中,苏联将在较多的情况下表现出主动性,双方也会陆续达成一些协议。美苏关系的发展看来将较为稳定。
首先,美苏军控谈判的势头将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达成削减50%战略核武器协议可能性是存在的。
美苏双方在军备方面都把侧重点转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运用新技术,并向太空发展。由于经费和一些关键性技术未能突破,美国发展战略防御计划可能会放慢速度,但为保持军事优势,研究工作将会继续进行。美国还将发展新一代核武器,实施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威慑相结合的战略。苏联也将争取花较少的钱发展较先进的武器。然而,美苏将会保持以中导条约为开端的军控势头。在美苏削减50%战略核武器的问题上,虽然牵制良多,但就此达成协议仍是双方的共同需要,并将成为今后美苏军控谈判的重点。
此外,鉴于美国一些人和西欧国家重视欧洲的常规军备不均衡现象,苏联在继续抓核裁军的同时,也将在常规裁军领域反守为攻。今后几年,在常规裁军方面,双方也可能会取得一些进展。
其次,美苏在地区问题上相互妥协的趋势会有所加强,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进行角逐。
战后美苏直接卷入的地区战争大都以军事失败告终,造成国际地位的下降;代理人战争也没有完全成功。这不能不迫使它们收敛下来。历史的经验促使美苏在一定时期内分别调整了对地区冲突的政策。继苏军开始撤出阿富汗后,美苏在地区冲突方面的妥协趋势进一步发展,双方都在寻求其他热点地区的政治解决途径。但是对美苏来说,政治解决实际上是一种“脱身术”,它们不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利益拱手让给对方,而将以经济、政治、外交等手段扩大或保持自己的利益。这种斗争将会是十分激烈的。地区冲突涉及的面广,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美苏虽有减少地区紧张局势的愿望,但事情的发展又不完全以它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区问题的解决并不比军控问题容易,曲折、反复在所难免。然而,从长远看,这不致于使美苏的缓和进程中断。
再者,美苏的双边关系将会有进一步发展。
近三年来,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双方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美国企业家开始对苏联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产生兴趣。苏联则对西方资金和先进技术寄予厚望。随着政治气候的改善,这种共同的需要会使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今后几年内有所进展。但是长期以来的“冷战”造成美苏之间的经贸关系基础极差(去年双方的贸易额仅为20亿美元),而且政治关系的改善并不等于美国会轻易让先进技术流入苏联,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限度。
当然,美苏仍将互为主要对手,双方的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利害冲突尖锐、突出,缓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依靠实力进行争夺的实质。然而,今后几年中,寻求和争取“共同利益”和“利益均衡”的因素会在美苏关系中起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现实主义”基础上,缓和会渐进发展,关系会更趋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