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稻鱼并重 稻丰鱼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8
第2版(经济)
专栏:

  稻鱼并重 稻丰鱼肥
  本报记者 袁定乾
我们面前是20亩普通的中稻田,没想到它亩产稻谷499公斤,还可产鲜鱼350公斤。这种山冲田在南方到处可见,而两位青年人大胆改革,使它一下子身价大增,变成了“宝地”。高产带来高效益,按当地市场价格核算,20亩稻田一季总产值竟高达6.2万元,平均每亩产值超过3000元,比单纯种稻产值高近10倍。扣除每亩投资1000元,总利润达4万元,一亩可获纯利2000元。这是个多么吸引人的数字!
9月5日,记者随同达县市委和南关镇党委的同志来到现场,已经过验收的稻田刚开始收割,黄熟的谷穗籽粒饱满,沉甸甸的,看着喜人。我们站在田埂上,有人向稻田水面撒下颗粒饲料,刹那间,一阵辟辟拍拍的响声骤起,密集的鱼群从稻丛中迅速向饵料游来。鱼群信息反应十分灵敏,在哪里投下饲料,那里立即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群。
这片稻田的承包者是一对年轻夫妻,自愿留职停薪从城市到农村从事开发,丈夫叫陈登润,33岁,毕业于达县地区教育学院,是达县文教局干部;妻子名黎治莲,25岁,从四川省合川水产学校毕业,原在达县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工作。
1987年,陈、黎在父母承包的0.5亩责任田里搞起高产养鱼试验,一举成功。今年3月,陈、黎分别停薪留职,回到农村后,创办了川东北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达县市水产开发研究所,签订了承包20亩稻田养鱼的合同。
稻田养鱼在我国少说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全国稻田养鱼产量普遍很低,一般亩产只二三十公斤,高产的不过百公斤左右。陈登润、黎治莲为何能获得成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突破了“以稻为主,以鱼为从”的传统观念,实行“稻鱼并重”。一般稻田养鱼都是作为副业,田里水体面积小,鱼缺乏理想的生存环境。陈、黎在稻田一隅挖1米深的暂养鱼塘,并加高加固田埂。这样,水深了,鱼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秧小时鱼也小,需小水,秧高了鱼也大,都需深水,二者并无矛盾。第二个是改变放养密度和品种。他们选择了生长快、能与水稻同步的品种。他们每亩投放鱼苗在5000尾以上。第三,完全用配合饲料喂养。
稻鱼并重,很好地利用了生物间的互补效益,从生态讲,稻鱼可共生互利,稻可减少施肥,鱼还为稻松土、除草、灭虫;稻对鱼也有好处,形成天然凉棚,使鱼有栖息之所。这20亩稻田今年没有发生过病虫害。
陈登润、黎治莲的试验受到达县市科委的大力支持,被列入重点“星火计划”稻田大面积混合养殖的试验示范项目。由陈、黎领头建立的稻田高产养鱼技术协会,今年在达县市推广了100多亩稻田高产养鱼,亩产鲜鱼平均达250公斤,协会会员已发展到80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